在专业体系建设上,学院以“戏为根本、戏文兼修、戏画交融”为思路,设置了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理论系、新媒体艺术系六大教学单位,形成了覆盖戏曲全产业链的专业布局,表演系深耕京剧、昆曲、地方戏三大表演体系,开设“基功训练”“行当专修”“经典剧目”“流派传承”等核心课程,实行“一对一”师徒制与集体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确保传统表演技艺的精准传承;音乐系则聚焦戏曲音乐创作与演奏,涵盖文场(京胡、月琴、琵琶等)、武场(板鼓、锣鼓等)及作曲专业,强调“唱腔设计与器乐伴奏并重”,培养学生既懂传统又擅创新的音乐能力;导演系打破单一导演培养模式,增设“戏曲导演与数字叙事”方向,将传统导演技法与VR、AR等数字技术结合,探索戏曲舞台的新表达;舞台美术系则从传统“一桌二椅”的美学原则出发,延伸至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妆造型及虚拟舞台设计,构建“传统美学+现代技术”的舞美教学体系;理论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开设戏曲史论、传统美学、非遗保护等课程,培养学生既懂戏曲又擅研究的综合能力;新媒体艺术系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聚焦戏曲短视频创作、数字戏曲动画、戏曲IP开发等方向,推动戏曲艺术在数字时代的传播与转化。
为强化实践教学,学院构建了“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国际交流”的三维实践平台,校内建有“大观园”实验剧场、传统戏台排练厅、数字戏曲实验室等设施,其中数字戏曲实验室配备动作捕捉系统、360度全景拍摄设备,可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舞台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创作体验;校外与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昆剧院等十余家专业院团建立合作,实行“院团订单式培养”,学生可参与院团剧目排演、非遗传承项目记录等实践;国际交流方面,学院与美国茱莉亚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国际戏曲工作坊”,组织学生赴海外参加戏曲节、开展讲座,推动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的对话。
师资队伍是学院发展的核心支撑,学院组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既包括张建国、李胜素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戏曲表演艺术家,也有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艺术学院的戏曲理论学者,同时引进数字媒体、舞台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传统艺术+现代学科”的师资结构,学院还设立“名家工作室”,邀请梅派、程派、荀派等流派的代表性传人驻校授课,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流派艺术的精髓传递给年轻一代。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理念,通过“经典剧目复排工程”,组织师生整理复排《贵妃醉酒》《牡丹亭》《锁麟囊》等传统经典剧目,确保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鼓励师生参与“新编剧目创作”,近年来推出的《青春版》《红色娘子军》(戏曲版)、《敦煌壁画》等新编剧目,既保留了戏曲的程式化美学,又融入了现代叙事元素和舞台技术,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学院还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开设“传统文化研习营”“非遗技艺体验课”等,组织学生走进古戏台、博物馆、非遗工坊,感受戏曲与历史、民俗、艺术的深层关联。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院以“戏韵校园”为主题,打造了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每年举办“戏曲文化艺术节”,包含折子戏专场、名家演唱会、戏曲服装展、学术论坛等活动;成立“戏曲研习社”“票友会”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戏曲进校园”“社区戏曲惠民演出”等实践活动;建设“戏曲博物馆”,陈列清代戏服、古戏台模型、戏曲文献等珍贵文物,成为传承戏曲文化的重要窗口。
模拟中国戏曲学院的探索,不仅为戏曲艺术培养了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探索出一条传统艺术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活态传承的新路径,通过“传统与现代融合、教学与实践结合、国内与国际对话”的办学模式,学院正逐步成为引领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让古老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FAQs
Q1:模拟中国戏曲学院与传统戏曲院校相比,有哪些特色优势?
A1:模拟中国戏曲学院在传统戏曲教育基础上,强化了“跨学科融合”与“科技赋能”两大特色,增设新媒体艺术系、数字戏曲实验室等,将VR/AR、数字媒体技术融入戏曲创作与传播;推行“院团订单式培养”与“国际交流计划”,注重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提升,培养既懂传统艺术又擅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区别于传统戏曲院校单一技艺传承的模式。
Q2:学生在模拟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主要有哪些发展路径?
A2:毕业生发展路径多元,主要包括:进入专业院团担任演员、演奏员或创作人员(如国家京剧院、地方戏曲院团);从事戏曲教育(如中小学戏曲教师、艺术培训机构导师);参与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如戏曲IP开发、数字媒体设计);继续深造后进入研究机构从事戏曲理论研究;或通过国际交流项目推动中国戏曲海外传播,成为戏曲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