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作为我国国家级京剧艺术表演团体,自1955年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弘扬京剧艺术、推动戏曲繁荣发展的重任,2023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派传人王玉珍正式接棒国家京剧院院长一职,这一任命不仅标志着京剧艺术传承进入新阶段,更承载着新时代京剧艺术守正创新、走向更广阔舞台的使命,作为国家京剧院新任院长,王玉珍将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剧目传承、国际传播及院团管理等多维度开启新征程,为百年京剧注入时代活力。
国家京剧院新任院长的核心职责可概括为五大方向,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职责方向 | 核心任务 |
---|---|
艺术创作 | 组织创排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历史剧、现代京剧,同时打磨经典传统剧目,形成“经典+新创”双轮驱动格局 |
人才培养 | 建立青年演员梯队培养机制,依托“名家传戏”工程扶持青年人才,推动老中青三代演员艺术传承衔接 |
剧目传承 | 系统整理剧院现有600余部传统剧目,重点抢救濒危流派剧目,建立数字化剧目档案库 |
国际传播 | 策划“京剧艺术全球行”项目,通过海外巡演、线上展演、国际戏剧节交流等方式提升京剧国际影响力 |
院团管理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运营机制,推动“剧院+市场”融合发展,增强院团自我造血能力 |
当前,国家京剧院面临多重挑战:传统京剧如何与当代审美需求接轨,吸引年轻观众,是亟待破解的课题;京剧人才存在“断层”风险,青年演员在舞台经验、流派掌握上仍需锤炼;在国际传播中,京剧需突破“文化折扣”困境,找到更易被海外观众接受的表达方式,对此,王玉珍提出“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发展理念,强调在尊重京剧艺术本体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创新。
在艺术创作上,剧院计划启动“新时代京剧创作工程”,既保留《杨门女将》《锁麟囊》等经典剧目的精髓,也将创排反映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主题的现代京剧,如已立项的《丝路长城》便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背景,融合传统程式与现代表现手法的新编历史剧,人才培养方面,剧院将设立“青年演员成长基金”,实施“一对一”师徒制,同时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开设“国家京剧院专班”,定向培养复合型京剧人才。
剧目传承方面,剧院正对建院以来的演出剧目进行数字化整理,通过高清录制、三维动作捕捉等技术,建立可永久保存的“京剧数字基因库”,国际传播层面,除常规海外巡演外,还将与YouTube、TikTok等平台合作,推出“京剧微课堂”“名家名段赏析”系列短视频,并计划开发京剧主题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海外观众通过VR技术“走进”京剧舞台。
作为京剧艺术的“国家队”,国家京剧院新任院长的履职,不仅关乎院团自身发展,更肩负着引领中国戏曲走向新时代的重任,在王玉珍的带领下,国家京剧院有望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坚守,让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FAQs
-
问:新任院长王玉珍作为奚派传人,将如何推动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答:王玉珍院长提出“流派传承活化计划”,一方面将通过“名家传戏”工程,邀请奚派老艺术家为青年演员亲授代表剧目,系统性保留奚派“以字行腔、刚柔并济”的艺术精髓;鼓励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进行创新,比如在音乐、舞台呈现上融入现代元素,让流派艺术既有“老味道”又有“新面貌”,剧院还将举办“京剧流派展演周”,集中展示各流派经典剧目,扩大流派艺术的公众认知度。 -
问:国家京剧院未来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为吸引年轻观众,剧院将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内容创新,创排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青春版”京剧,如将《牡丹亭》改编为90分钟浓缩版,加入流行音乐元素;二是传播渠道拓展,在B站、抖音等平台开设“国家京剧院官方账号”,发布排练花絮、名家教学短视频,并与游戏、动漫IP合作推出京剧主题皮肤、虚拟偶像;三是体验式互动,在高校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开设京剧脸谱绘制、身段体验等互动课程,举办“大学生京剧节”,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京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