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胜素如何演绎现代京剧平原的艺术特色?

李胜素作为当代京剧程派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勇于创新的艺术追求,在现代京剧领域不断探索突破,其中现代京剧《平原》堪称其艺术生涯中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以华北平原为背景,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普通民众在党的领导下保家卫国的故事,既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又赋予了红色题材新的时代生命力。

李胜素现代京剧平原

《平原》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华北平原,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当地百姓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带领下,以智慧和勇气展开殊死抗争,李胜素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李嫂”,一位原本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在丈夫牺牲于日军屠刀后,从最初的隐忍悲痛到毅然拿起武器,带领乡亲们组建抗日武装,最终与主力部队里应外合,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这一角色突破了传统京剧旦角“闺门旦”“青衣”的固有形象,既有农村妇女的质朴坚韧,又有革命者的刚毅果敢,为程派表演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鲜活的载体。

在艺术呈现上,《平原》充分展现了李胜素对程派精髓的继承与创新,程派唱腔以幽咽婉转、内敛深沉著称,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李胜素在演绎李嫂的情感转变时,将程派的“脑后音”“擞音”等技巧融入现代京剧的音乐语汇中,在“夜祭亡夫”一场中,她运用低回曲折的【二黄慢板】,唱腔如泣如诉,既表现了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又隐含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而在“智送情报”一场中,节奏转为明快,【西皮流水】的唱腔中带着机警与坚定,通过板式变化与情绪递进,让观众清晰感受到人物从普通农妇到抗日战士的成长轨迹,这种对传统声腔的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了程派“声、情、美、永”的艺术特质,又贴合了现代戏中人物情感外放、剧情节奏明快的需求。

表演上,李胜素突破了程派重“唱”轻“做”的刻板印象,将程派表演的“稳、准、狠”与生活化的肢体语言相结合,在“护粮”一场中,她设计了一系列农家劳作的身段:扛粮袋时的沉稳步伐、藏粮时的警觉眼神、与敌人周旋时的巧妙手势,既有京剧程式化的美感,又充满了生活气息,特别是在“炸炮楼”高潮戏中,她手持红缨枪,结合武打的“趟马”“翻跌”等技巧,将李嫂带领群众冲锋陷阵的英勇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唱腔与表演浑然一体,极具舞台冲击力,这种“文武兼修”的表演突破,不仅拓宽了程派旦角的表演边界,也为现代京剧的人物塑造提供了新范式。

李胜素现代京剧平原

《平原》的舞台美术同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剧中布景以写意为主,通过灯光切割空间,将平原的辽阔、村庄的宁静与战场的惨烈巧妙呈现;服装设计则遵循历史真实与艺术美感的统一,李嫂的服饰从素色粗布袄到褪色的军装,色彩的变化暗示着人物身份与命运的改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为剧目增色不少,在“夜袭炮楼”一场中,通过投影展现炮火连天的战场,与演员的表演虚实结合,增强了戏剧的代入感,这种“守正创新”的舞台理念,让现代京剧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具备了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冲击力。

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现代京剧,《平原》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李胜素通过李嫂这一角色,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家国情怀与人性光辉,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信仰的力量,作品的成功,既得益于李胜素对程派艺术的深耕细作,也体现了现代京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蓬勃生机,它证明,传统艺术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只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情感共鸣,就能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相关问答FAQs

李胜素现代京剧平原

Q1:李胜素在《平原》中如何平衡程派传统唱腔与现代戏的情感表达?
A1:李胜素在《平原》中并未简单套用程派传统唱腔,而是基于人物情感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她保留了程派“脑后音”“擞音”等核心技巧,使唱腔具有深沉的感染力;结合现代戏的节奏特点,通过调整板式速度(如将【二黄慢板】与【垛板】衔接)、增强旋律的流动性,使唱腔更贴近人物外放的情感,在表现李嫂从悲痛到坚定的转变时,她用低回的唱腔铺垫压抑情绪,再以清亮的高音爆发反抗力量,既体现了程派“幽咽中见刚劲”的风格,又让现代戏的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

Q2:现代京剧《平原》在舞台设计上有哪些创新?这些创新如何服务于剧情?
A2:《平原》的舞台设计以“写意为主、写实为辅”为原则,创新性地融合了传统京剧的“一桌二椅”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用灯光投影分割出“村庄”“田野”“战场”等不同空间,通过动态场景转换推动剧情发展;在“炸炮楼”一场中,运用LED屏展现炮火与硝烟,配合演员的武打动作,增强了战斗场面的真实感与紧张感,道具设计也注重象征意义,如李嫂手中的红缨枪,既是武器,也是革命精神的象征,这些创新既保留了京剧“虚实相生”的美学特质,又通过视觉元素的丰富,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平原儿女的抗争精神,有效服务于主题表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