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耿其昌京剧香港实况演出呈现了哪些经典剧目与观众反响?

耿其昌作为当代京剧老生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艺术生涯始终与京剧传承紧密相连,2024年3月,他应香港康文署邀请,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办“京剧名家耿其昌专场演出”,三场演出座无虚席,不仅让香港观众重温了传统京剧的魅力,更通过精湛的表演展现了京剧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耿其昌京剧香港实况

此次演出以“经典重现”为主题,精选了耿其昌不同时期的代表剧目,首场演出的《四郎探母》堪称“教科书级”呈现,耿其昌饰演的杨四郎在“坐宫”一折中,通过“叫小番”的唱段将铁镜公主的娇嗔与自身思母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唱腔宗马派韵味,却又不拘泥于形式,在高亢中融入苍凉,在婉转中透着坚韧,尤其是“过关”时的身段,既有老生的沉稳,又不失武生的利落,引得现场观众多次起立鼓掌,第二场《赵氏孤儿》中,他饰演的程婴则以“衰派”老生的功力,将隐忍忠厚的形象刻画入微,特别是“说破”一场,念白如泣如诉,眼神中的沧桑与决绝,让不少老戏迷红了眼眶,第三场《红鬃烈马》则与香港京青年演员李宏图搭档,二人配合默契,耿其昌的“平贵”唱腔清亮饱满,与王宝钏的“武家坡”选段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京剧生旦配合的独特魅力。

演出的成功不仅在于演员的精湛技艺,更在于对京剧文化的深度传播,演出前,耿其昌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京剧艺术讲座”,从京剧的历史沿革、行当分类到唱念做打的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和现场示范,让年轻观众对这门传统艺术有了直观认识,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不少学生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更有观众主动提问关于“老生如何用声音塑造人物”等专业问题,互动氛围热烈,演出期间,还特别设置了“京剧脸谱体验区”,邀请香港观众参与脸谱绘制,孩子们在专业画师的指导下,用鲜艳的色彩勾勒出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在趣味中感受京剧文化的符号意义。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京剧演出始终拥有独特的观众基础,此次耿其昌的演出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白发苍苍的老戏迷穿着传统服饰,早早到场等候;中年观众带着子女,希望通过经典剧目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更有不少外国观众,专程从澳门、台湾等地赶来,一睹名家风采,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场,高喊着“再来一段”,耿其昌多次返场加唱《空城计》《捉放曹》选段,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有观众在社交媒体留言:“耿老师的表演让我明白,京剧不是老古董,而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艺术。”

耿其昌京剧香港实况

此次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京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耿其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观众对京剧的热爱让我感动,他们懂戏、懂演员,这种共鸣是艺术传承的动力。”通过演出、讲座、互动体验等多形式结合,京剧艺术在香港的年轻群体中播下了新的种子,也让更多人看到,传统艺术在当代依然能够焕发出蓬勃生机。

耿其昌香港演出核心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 演出时间 | 2024年3月15-17日 |
| 演出地点 | 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 |
| 主要剧目 | 《四郎探母》《赵氏孤儿》《红鬃烈马》 |
| 特色活动 | 京剧艺术讲座(香港中文大学)、脸谱体验互动 |
| 合作单位 | 中国京剧院、香港京剧院、香港康文署 |

相关问答FAQs

耿其昌京剧香港实况

问题1:耿其昌的京剧表演有哪些独特艺术风格?
解答:耿其昌的表演以“宗马派、融各家”为特色,在继承马连良“潇洒流畅、韵味醇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人物理解,形成了“唱腔苍劲有力、身段沉稳细腻、人物刻画深刻”的风格,他注重“以情带声”,如《四郎探母》中通过唱腔的起伏表现杨四郎的思母之痛,《赵氏孤儿》中用眼神与念白的节奏传递程婴的隐忍与忠义,其表演既有传统功底的扎实,又不乏对人物内心的现代解读,被誉为“当代老生表演的标杆”。

问题2:京剧在香港的传承面临哪些挑战?耿其昌的演出如何助力?
解答:京剧在香港的传承主要面临年轻观众认知度不足、传统剧目理解门槛较高、专业人才断层等挑战,耿其昌通过“演出+讲座+互动”的模式助力传承:以经典剧目降低理解门槛,用精彩的故事与表演吸引年轻观众;通过讲座普及京剧知识,打破“京剧难懂”的刻板印象;脸谱体验等互动活动让京剧变得“可触可感”,增强年轻群体的参与感,他还与香港本地剧团合作,为青年演员提供指导,推动京剧人才在地化培养,为京剧在香港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