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香囊记》作为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以其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观众喜爱,而豫剧表演艺术家汪荃珍在剧中的精彩演绎,更是为这部经典注入了灵魂,让“香囊”这一信物承载的情感与道义穿越时空,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剧目背景与故事梗概
《香囊记》的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后经豫剧艺术家们不断加工整理,逐渐成为文戏兼备、情感丰厚的代表剧目,剧情围绕“香囊”这一核心道具展开:书生张文秀与王玉蓉自幼订婚,以香囊为凭,后张文秀进京赶考,王玉蓉之父嫌贫爱富,逼迫女儿另嫁高官,玉蓉坚守贞洁,以香囊为念,历经磨难,最终张文秀高中状元,揭露真相,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剧以“信义”为主线,通过家庭伦理、爱情坚守、科举功名等元素,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坚韧品格与文人的家国情怀,而汪荃珍饰演的“王玉蓉”,正是这一故事的核心人物,她的表演将闺阁女子的温婉、忠贞与刚烈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形象。
汪荃珍的表演艺术:在传统中创新,在程式中传情
汪荃珍作为豫剧“常派”传人,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深得常派艺术的精髓——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她在《香囊记》中的表演,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美感,又融入了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唱腔:以情带声,字正腔圆
豫剧唱腔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汪荃珍在《香囊记》中的唱段堪称“声情并茂”的典范,在“绣香囊”一场中,王玉蓉独坐闺房,一边绣制香囊,一边思念未婚夫张文秀,汪荃珍运用豫剧【慢板】的舒缓节奏,唱腔婉转细腻,通过“指尖儿绣鸳鸯,线线儿牵心肠”等唱词,将少女的羞涩、期盼与柔情娓娓道来,而当面对父亲逼婚时,她转而用【二八板】的急促节奏,唱腔陡然转为激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之气喷薄而出,字字铿锵,声声含泪,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身段:程式为骨,神韵为魂
戏曲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汪荃珍在《香囊记》中的身段设计,既遵循传统戏曲的程式规范,又贴合人物性格,在“赠香囊”一场中,王玉蓉将香囊递给张文秀时,她以“兰花指”轻托香囊,眼神含羞带怯,脚步轻移,身段端庄而不失灵动,将大家闺秀的矜持与爱意表现得恰到好处,而在“机房纺织”一场中,她手持梭子,通过“甩袖”“绕线”等动作,将纺织的劳作与内心的煎熬融为一体,身段的起伏变化中,传递出人物对命运的抗争与坚守。
眼神:眉目传情,以小见大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汪荃珍尤其擅长通过眼神塑造人物,王玉蓉在不同情境下的眼神,被她演绎得层次分明:初见未婚夫时的娇羞、被逼婚时的悲愤、等待重逢时的期盼、真相大白时的欣慰……在“夜守香囊”一场中,她独自对着香囊落泪,眼神时而迷离,时而坚定,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不肯坠落,将“强忍悲痛”的隐忍与“忠贞不渝”的执着融为一体,让观众无需台词便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汹涌情感。
汪荃珍在《香囊记》中的表演技巧与人物塑造对应表
表演技巧 | 具体表现 | 塑造的人物特质 |
---|---|---|
唱腔(【慢板】【二八板】) | 婉转细腻→激昂铿锵 | 温柔贤淑→刚烈忠贞 |
身段(兰花指、甩袖、绕线) | 端庄轻移→急促有力 | 矜持大家闺秀→坚韧抗争者 |
眼神(含羞、悲愤、期盼) | 眉目传情,层次分明 | 多情忠贞,内心丰富 |
艺术价值与当代传承
《香囊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动人的故事,更在于汪荃珍等艺术家对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在表演中,她并未简单复刻传统程式,而是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人物心理刻画、情感表达上进行了深化,她通过细节处理,让王玉蓉这一角色突破了传统戏曲中“贞洁烈女”的刻板印象,展现出更真实、更具人性光辉的一面——她有脆弱,有挣扎,但最终坚守的是对爱情的信仰与对道义的坚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代表性传承人,汪荃珍不仅通过舞台表演让《香囊记》焕发新生,更致力于青年演员的培养,她常说:“传统戏曲不是老古董,而是流动的活水。”在传承中,她鼓励年轻演员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用现代审美激活传统艺术的魅力,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让《香囊记》等经典剧目在当代舞台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汪荃珍在《香囊记》中塑造的王玉蓉,与传统豫剧中的闺门旦形象有何不同?
A1:传统豫剧中的闺门旦多侧重“温婉娴静”的单一特质,而汪荃珍塑造的王玉蓉,在保留闺阁女子端庄柔美的同时,更强化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与成长性,她通过唱腔的强弱变化、身段的急缓交替,展现了王玉蓉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抗争”的性格转变,让角色不再是“符号化”的贞洁烈女,而是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鲜活个体,更具时代共鸣。
Q2:《香囊记》作为传统剧目,在当代舞台上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A2:年轻观众的吸引离不开“守正创新”,汪荃珍等艺术家严格遵循豫剧的“唱念做打”等传统规范,保留戏曲的韵味与精髓;在舞台呈现上融入现代元素,如灯光、音效的配合,让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通过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经典唱段,让年轻观众在碎片化接触中感受豫剧的魅力,进而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戏曲的现场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