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豫剧的百年传承长河中,"一门三杰"的梨园佳话屡见不鲜,而"父子三进司豫剧下"的故事尤为动人,这里的"司豫"并非特定机构,而是民间对"河南豫剧"的亲切称谓——"司"取自"司空见惯"的"司",暗喻豫剧在中原大地的普及程度;"豫剧下"则指代扎根乡土、面向大众的基层演出传统,从清末民初的草台班子到新时代的专业院团,张氏三代人用百年光阴,在豫剧的舞台上书写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传承史诗。
祖辈:草台班子的"戏魂"(1890s-1940s)
豫剧的根在民间,而张氏家族的豫剧缘起于清末的草台演出,祖父张老根(1892-1968)是河南开封周边有名的"戏篓子",年轻时因家贫加入民间戏班,主攻文丑兼演老生,彼时豫剧尚未有严格行当划分,演员需"一脚踢",张老根凭借过目不忘的本事,将《卷席筒》《七品芝麻官》等几十出大戏的台词、身段烂熟于心,他的表演没有程式化的讲究,却带着泥土的鲜活:演《卷席筒》中的苍娃,会用碎步模仿逃荒的踉跄,唱到"俺是个小娃娃"时,故意捏着嗓子挤眉弄眼,台下总能逗得观众前仰后合。
1938年日军侵华,戏班被迫解散,张老根带着戏箱躲到乡下,白天种地,晚上在村口打地摊唱戏,没有戏台,就用木板搭个"土台子";没有灯光,就挂几盏马灯照明;没有扩音器,他就练就"响遏行云"的嗓子,三里外都能听清唱词,这段时期,他不仅保留了《朝阳沟》《秦香莲》等传统剧目,还把抗战故事编成新戏,如《打鬼子》《保家乡》,用豫剧唤醒民众,他的"戏魂"不在华丽的舞台,而在与观众的每一次对视、每一声唱念中,为豫剧扎根民间奠定了最坚实的底色。
父辈:从"草台班子"到"专业院团"(1950s-1990s)
新中国成立后,豫剧迎来"戏改"浪潮,父亲张文华(1945)成为家族中第一位"吃公家饭"的演员,1956年,15岁的张文华考入开封市豫剧团,师从常香玉弟子,主攻文武老生,与父亲不同的是,他系统学习了豫剧的"唱念做打",尤其注重唱腔的流派传承——常派的刚健明亮、唐派的浑厚苍劲、陈派的细腻婉转,他都融会贯通,1963年,他在《朝阳沟》中饰栓保,"咱两个在学校三年整"的唱段,既有传统梆子戏的激越,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质朴,一时风靡全省。
改革开放后,张文华成为剧团台柱子,带领演出队走遍河南乡村,他的"进司豫剧下",不仅是舞台下乡,更是艺术创新下乡,在《七品芝麻官》中,他保留了父亲"丑角应工"的诙谐,又融入老生的沉稳,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念白说得掷地有声;在《花木兰》中,他突破性别限制,用"脑后摘音"的技巧唱出女英雄的豪迈,据统计,他带领的演出队年均下乡演出200余场,最多的一年演了328场,观众超过30万人次,他说:"爹那辈是'养活戏',我这辈是'养戏',得让豫剧在老百姓心里扎得更深。"
孙辈:新媒体时代的"破圈"传承(2000s-至今)
进入21世纪,豫剧面临观众老龄化的挑战,孙子张晓豫(1988)作为第三代传人,用"互联网+"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2006年,他考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豫剧系,毕业后没有直接进院团,而是组建"豫剧新势力"团队,尝试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在抖音上,他扮上《穆桂英挂帅》的戏妆,用15秒演绎"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配以"燃向"BGM,单条视频播放量破千万;他发起#豫剧变装挑战#,吸引上万人参与,其中00后占比超40%。
张晓豫的"进司豫剧下",是让豫剧"下"到年轻人的手机里、"进"到网络文化的语境中,他不仅改编传统剧目,还创作豫剧说唱《河南人》、豫剧版《孤勇者》,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讲好中原故事,2022年,他在河南卫视《重阳奇妙游》中演绎《老家的戏台》,通过AR技术重现祖父当年的草台班子场景,老照片与新影像交叠,让观众看到豫剧百年的变迁,他说:"爷爷守着土台子,爸爸守着剧场,我守着屏幕,但守的都是豫剧的根——那是咱河南人的精气神。"
三代传承脉络表
代际 | 代表人物 | 活跃时期 | 艺术特点 | 传承贡献 |
---|---|---|---|---|
祖辈 | 张老根 | 1890s-1940s | 草台班子的"全能丑角",表演质朴鲜活,擅长即兴编创 | 保留传统剧目,将豫剧融入抗战宣传,奠定民间根基 |
父辈 | 张文华 | 1950s-1990s | 专业院团"文武老生",唱腔融合多流派,注重人物塑造 | 推动"戏改"下乡,年均演出超200场,扩大豫剧受众 |
孙辈 | 张晓豫 | 2000s-至今 | 新媒体"豫剧破圈者",融合短视频、AR技术,创新表达形式 | 用互联网吸引年轻观众,实现豫剧从"剧场"到"云端"的跨越 |
从草台班子的马灯到专业剧场的聚光灯,从乡村土台到手机屏幕,张氏三代人用"进司豫剧下"的坚守,让豫剧这门"中原活化石"跨越百年风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艺术的传承,不是守着旧坛子装老酒,而是在守正创新中,让老树发出新芽,正如张晓豫在直播时所说:"爷爷的戏台在村口,爸爸的戏台在城市,我的戏台在全世界,但唱的都是咱河南人的戏。"
FAQs
Q1:父子三代传承豫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1:不同时代面临的核心挑战不同,祖辈张老根时期,主要挑战是战乱导致的生存危机,需在"保命"与"保戏"间平衡;父辈张文华时期,挑战是如何在"戏改"中保留豫剧本真,既要迎合新时代审美,又不失传统韵味;孙辈张晓豫时期,挑战则是对抗"娱乐多元化"冲击,需在"流量"与"艺术"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过度娱乐化消解豫剧的文化内核,三代人的共同应对之道是:扎根生活,从民间汲取养分,让豫剧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Q2:年轻一代如何让豫剧更受年轻人欢迎?
A2:年轻一代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内容创新,将传统剧目与流行文化结合,如用豫剧唱腔改编流行歌曲、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新豫剧";二是形式创新,借助短视频、直播、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豫剧体验,让观众从"看戏"变为"入戏";三是场景创新,打破"剧场专属"的局限,在校园、商场、景区等年轻人聚集地开展快闪演出,让豫剧融入日常生活,还可加强豫剧教育,在中小学开设戏曲社团,培养"从小听戏"的观众群体,让豫剧像流行音乐一样,成为年轻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