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伯父是个地道的河南人,年过七旬,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脸上总带着笑,尤其是聊起豫剧来,眼睛里像闪着星星,他是村里有名的“戏迷”,一辈子与豫剧难舍难分,对这门艺术的理解,比许多专业演员还透彻。
老伯父与豫剧的缘分,从童年就开始了,他常说,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娱乐,村里逢年过节请戏班子唱大戏,是他最盼的日子,那时他个子矮,挤不进人群,就爬到村口的老槐树上,扒着树枝往下看,一盯就是一下午,戏班子演的《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他记得滚瓜烂熟,散场后跟着人群哼唱,连比划带唱,逗得大人直乐,后来家里买了台半导体收音机,成了他的“宝贝”,每天一早打开,准能收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梨园春》,他一边干农活一边听,锄头挥到哪儿,调子哼到哪儿,地里的庄稼仿佛也跟着戏文长了精神。
老伯父不仅爱听,更爱唱,他的嗓子不算顶尖,但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尤其擅长唱唐喜成派的“唐派”唱腔,高亢激越,中气十足,村里办红白喜事,总要请他去“唱两句”,他从不推辞,搬个小马往中间一坐,清清嗓子,一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花木兰》选段)出口,立马把气氛带起来,邻居们说,听老伯父唱戏,不用看戏台,光听那声音,就能想象出花木兰的飒爽英姿,他还爱给我们这些小辈讲戏里的故事,讲穆桂英挂帅的忠勇,讲秦香莲的苦楚,讲七品芝麻官的机智,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入了迷,竟比听课本还认真。
豫剧不仅成了老伯父的爱好,更塑造了他的性格,他为人正直,像戏里的清官一样,爱打抱不平;对待邻里热情,唱戏时常帮着搭把手,谁家有困难,他第一个去帮忙,有一次,邻村一个年轻人失恋了,整天闷闷不乐,老伯父知道后,拉着他去听了一场豫剧《朝阳沟》,唱到“咱们都是庄户人,朴实勤劳又真诚”时,年轻人突然哭了,说:“伯,我明白了,日子还得往前过。”后来那年轻人振作起来,还跟着老伯父学起了唱戏,说豫剧能给人力量。
老伯父眼睛有点花,耳朵也不如以前灵光了,但只要听到豫剧的旋律,精神头立马就上来了,手机里存满了豫剧选段,电视总锁定戏曲频道,有时候还会对着镜子,比划着戏里的身段,他说:“我这辈子啊,就认准了豫剧,它就像我的老伙计,陪着我过了苦日子,也陪着我享福,只要还能哼唱两句,我这心里就踏实。”
老伯父常说:“豫剧是咱河南人的根,有它在,就不忘本。”是啊,那高亢的唱腔,那悠扬的旋律,早已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也成了我们家族记忆里最温暖的一抹底色。
老伯父与豫剧的日常剪影
场景 | 具体行为 | 情感表达/意义 |
---|---|---|
清晨院落 | 打开老旧收音机调至戏曲频道,跟着《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哼唱,手指轻叩桌面打节拍 | 沉浸式投入,眉眼间有光,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 |
午后闲暇 | 用树枝在地上写戏词,教我“谁说女子享清闲”的唱腔,耐心纠正发音 | 慈祥中带着骄傲,传承对豫剧的热爱 |
傍晚村口戏台 | 搬马扎听邻村票友唱《朝阳沟》,遇到同好便高声讨论剧情,回家路上复述角色对话 | 热情开朗,戏友遍村,在交流中感受豫剧的社区凝聚力 |
相关问答FAQs
Q1:老伯父最喜欢的豫剧角色是?为什么?
A1:老伯父最喜欢的角色是《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他说穆桂英“五十岁又挂帅,保家卫国不迟疑”,既有女子的柔情,更有英雄的豪迈,这种“不服老、敢担当”的精神,让他敬佩了一辈子。
Q2:豫剧对老伯父的生活有哪些具体影响?
A2:豫剧让老伯父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快乐,不仅锻炼了身体(常哼唱能练气息),还让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重要的是,通过戏里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成了村里“老有所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