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这座镶嵌在晋北大地上的古城,自古便是戏曲文化的沃土,北路梆子的高亢激越、二人台的活泼俏皮、晋北道情的婉转悠扬,在这里早已融入市井烟火,成为一代代忻州人心中最厚重的文化记忆,为传承戏曲文脉、搭建戏迷交流平台,一场别开生面的“忻州戏曲戏迷见面会”在当地大剧院拉开帷幕,千余名戏迷欢聚一堂,共赴这场“戏曲盛宴”。
见面会以“戏韵悠长·情满忻州”为主题,由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忻州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联合主办,活动伊始,忻州市文旅局局长致辞时表示:“戏曲是忻州的根与魂,戏迷是戏曲传承的土壤,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见面会,让名家与戏迷零距离互动,让更多人感受忻州戏曲的独特魅力。”台下戏迷们掌声雷动,不少人举着“我爱北路梆子”“为戏曲打call”的标语牌,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活动分为“经典展演”“名家访谈”“戏迷互动”“非遗体验”四大环节,精彩内容轮番上演,高潮迭起,在“经典展演”环节,国家一级演员、北路梆子非遗传承者成凤英老师登台献唱《金水桥》选段“金牌调银牌宣”,她嗓音高亢而不失细腻,身段沉稳中透着灵动,一开口便让全场沸腾,随后,青年演员们带来了《算粮登殿》《打金枝》等经典剧目选段,扎实的功底、饱满的情感,赢得了戏迷们阵阵喝彩,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特别邀请了78岁的老戏迷王大爷登台,他与青年演员合作演绎了《辕门斩子》片段,虽步履稍缓,但一招一式皆有板有眼,引得台下叫好声不断。
“名家访谈”环节中,成凤英老师与戏迷们分享了自己从艺40余年的心得。“我12岁学戏,那时候练功苦,但一听到锣鼓点就来了精神。”她回忆道,“现在看到这么多年轻戏迷,心里特别踏实,戏曲传承不是一句空话,得有人听、有人爱、有人传。”当被问及“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戏曲”时,她笑着说:“得创新!比如把戏曲元素融入短视频,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戏曲故事。”台下,戏迷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不少年轻观众表示:“原来戏曲名家这么亲切,以后一定要多来看戏!”
在“戏迷互动”环节,现场气氛达到顶点。“请听题:北路梆子起源于哪个朝代?”“我知道!是清代!”一位初中生抢答正确,获得了主办方赠送的戏曲脸谱面具,随后,“点戏”环节让戏迷们大呼过瘾——戏迷李女士点了一出《蝴蝶杯》,演员们立刻清装上台,即兴表演了“洞房”片段,逗得全场观众捧腹大笑,更有戏迷自带乐器上台,与乐队合奏了一曲二人台《走西口》,熟悉的旋律让全场观众跟着哼唱,不少人眼含热泪,仿佛回到了那个“二人台一响,黄土变成金”的年代。
活动特设的“非遗体验区”同样人气爆棚,戏迷们可以亲手绘制脸谱、试戴戏曲头饰,还能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北路梆子身段,一位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妈妈说:“平时孩子只爱看动画片,今天画了脸谱后,居然问我‘妈妈,这个红脸的是不是关公?’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能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见面会的环节安排,特整理如下:
环节名称 | 内容描述 | 时长(分钟) | 亮点 |
---|---|---|---|
经典展演 | 名家经典唱段、青年演员剧目选段、老戏迷合作演出 | 90 | 成凤英亲临献唱,老少同台演绎经典 |
名家访谈 | 艺术家分享从艺经历、戏曲传承见解、与戏迷问答互动 | 40 | 解答“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戏曲”等热点问题,展现艺术家匠心 |
戏迷互动 | 戏曲知识抢答、戏迷点戏、即兴表演、戏迷才艺展示 | 50 | 观众参与度高,既有老戏迷的“情怀杀”,也有年轻戏迷的“创意秀” |
非遗体验 | 脸谱绘制、戏曲头饰试戴、身段教学、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 | 60 | 沉浸式体验,让戏迷近距离感受戏曲非遗魅力,吸引家庭观众参与 |
此次见面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戏迷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更让忻州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一位老戏迷在留言簿上写道:“锣鼓声声,唱的是百年戏韵;戏迷相聚,传的是文化根脉,愿忻州戏曲这朵奇葩越开越艳!”
相关问答FAQs
Q1:忻州戏曲戏迷见面会是否会定期举办?如何获取最新活动信息?
A1:见面会计划每季度举办一次,具体时间将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戏曲文化周等重要节点安排,最新活动信息可通过“忻州文旅”官方微信公众号、“忻州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官网及本地主流媒体(如忻州日报、忻州电视台)获取,也可关注活动现场发布的预告海报。
Q2:非本地戏迷能否参与见面会?是否有线上参与方式?
A2:非本地戏迷欢迎参与!活动通常提前1-2周开放线下报名,可通过“忻州文旅”微信公众号填写报名信息,额满即止;活动将在“忻州广播电视台”官方视频号、“抖音号”进行线上直播,无法到场的戏迷可实时观看互动,参与线上抽奖、留言提问等环节,共享戏曲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