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奎作为京剧老旦行当的标志性人物,以其创立的“李派”艺术体系深刻影响了京剧老旦表演的发展,他嗓音宏亮醇厚,演唱中兼具“脑后音”“膛音”与“擞音”的巧妙运用,苍劲中透着妩媚,刚毅里藏着细腻,尤其擅长塑造端庄大气、忠孝节义的中老年女性形象,而《孝义节》作为其代表剧目之一,不仅集中体现了李派老旦的艺术精髓,更通过“孝义”这一传统伦理主题,展现了中国京剧在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孝义节》的故事取材于《杨家将》系列,背景设定在北宋年间,忠臣王延龄遭奸臣陷害,其子王景龙被诬谋反,全家问斩,王延龄之妻(李多奎饰演)在丈夫蒙冤、儿子待斩的绝境中,以“孝义”为精神支柱,携幼女进宫面见太后,历尽周折为夫伸冤、为子请命,全剧围绕“孝”对长辈的孝敬、“义”对家国的忠诚展开,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了一位外柔内刚、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李多奎在剧中饰演的王母,既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又有为保全家周全而隐忍的坚韧,更有面对强权时不屈的抗争,其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唱腔与表演层层递进,展现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在表演上,李多奎对王母的塑造突破了老旦行当以往“衰疲”“迟缓”的刻板印象,赋予角色强大的生命张力,他的身段设计既符合老年女性的体态特征——如微微佝偻的脊背、颤抖的手指、蹒跚的步履,又通过眼神的锐利与身段的挺拔,凸显角色内心的刚强,例如在“见太后”一场中,王母得知儿子即将问斩,先是双手颤抖、几乎跌倒,随即强忍悲痛挺直腰板,眼神从哀求转为坚定,这一系列动作将“悲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而在“哭夫”一场中,他运用“擞音”技巧,唱腔时断时续,模拟老年人泣不成声的状态,又通过“脑后音”的延伸,将悲痛传递到剧场最后一排,让观众在听觉冲击中感受到角色撕心裂肺的痛楚。
唱腔是李派艺术的核心,也是《孝义节》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李多奎根据王母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变化,设计了丰富的板式与旋律,如“老老年迈血气衰”的【导板】与【回龙】,用低回婉转的唱腔表现王母年迈体衰的虚弱;而“千层浪里翻身转”的【原板】,则转为高亢激昂的旋律,展现她决心进宫申冤的决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叫张龙”一段,他通过“嘎调”的运用,将王母见到太后的激动与急切推向高潮,唱腔如裂帛般响亮,却又在“嘎调”后迅速收敛,转为低声诉说,形成强烈的对比,生动表现出角色“悲愤交加、有口难言”的复杂心理,这种“刚柔并济、收放自如”的唱腔处理,正是李派“以字行腔、腔随情变”的典型体现。
《孝义节》的剧本结构也颇具匠心,通过“家庭悲剧—宫廷斗争—正义伸张”的三段式叙事,将“孝义”主题从家庭伦理延伸到家国情怀,王母的“孝”不仅是对丈夫的忠贞、对儿子的疼爱,更是对“忠臣之后”身份的坚守;她的“义”则体现在面对奸臣陷害时,不惜以性命相搏,维护家族清誉与朝廷正义,这种“小孝”与“大义”的统一,使角色形象超越了单纯的“母亲”,成为传统伦理观念的具象化载体,而李多奎的表演,正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处理,让观众在角色命运中感受到“孝义”的力量,这既是京剧艺术“高台教化”功能的体现,也是其历经百年仍具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李多奎与《孝义节》的结合,堪称“人戏合一”的典范,他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物的体悟融入表演,使王母这一角色既有历史人物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生活的烟火气,例如在“教女”一场中,他模仿老年女性说话时气音与颤音的交替,以及对女儿既担忧又鼓励的眼神,都源于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使李派老旦艺术突破了程式化的束缚,更具人文温度。
李多奎的《孝义节》已成为京剧老旦教学的经典剧目,其唱腔设计与表演范式被一代代演员传承,通过学习《孝义节》,不仅能掌握李派老旦的表演技巧,更能理解京剧“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本质——即通过程式化的唱、念、做、打,将人物情感与主题思想传递给观众,这种“技艺合一”的追求,正是京剧艺术的精髓所在。
相关问答FAQs
Q1:李多奎的“李派”老旦艺术与其他老旦流派(如龚派、孙派)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李派老旦艺术以“嗓音宏亮、腔调醇厚、表演刚劲”为核心特点,区别于龚派的“苍凉悲苦”和孙派的“清脆甜润”,李多奎特别强调“脑后音”与“膛音”的结合,使唱腔既有穿透力,又显厚重感;在表演上,他突破了老旦“衰疲”的局限,赋予角色坚韧、刚强的气质,塑造的王母、佘太君等形象更具“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李派唱腔注重“以情带声”,情感表达层次丰富,如悲愤时用“擞音”模拟抽泣,激昂时用“嘎调”抒发情绪,形成了“刚柔并济、收放自如”的独特风格。
Q2:《孝义节》这出戏为何能成为京剧老旦的经典剧目?它在主题和艺术上有何价值?
A:《孝义节》能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其“孝义”主题的普世价值,它通过王母为夫申冤、为子请命的故事,将家庭伦理(孝)与家国情怀(义)相结合,传递了中华民族“忠孝两全”的传统美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艺术上,该剧集中展现了李派老旦的艺术精髓:唱腔上,通过【导板】【回龙】【原板】等板式的变化,丰富情感表达;表演上,通过身段、眼神的细节设计,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剧情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烈,既有“悲”的感染力,又有“义”的震撼力,符合京剧“唱、念、做、打”的综合审美,因此成为老旦行当久演不衰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