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下陈州中选平事这一情节究竟有何深意?

豫剧作为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宝,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朴实生动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剧情,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下陈州》作为传统包公戏的经典代表,以其鲜明的主题、丰满的人物和跌宕的情节,历经百年而不衰,尤其是“选贫民”这一核心情节,更是将包拯的智慧、正义与对百姓的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豫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精彩片段。

豫剧下陈州选乒尸

《下陈州》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年间,陈州一带遭遇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皇帝虽下旨赈灾,却派遣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宝前往监督,这二人依仗权势,不仅克扣赈粮,还以“斗米百钱”的高价出售粮食,导致饥民怨声载道,无数百姓活活饿死,危急关头,包拯奉旨下陈州查赈,一场正义与腐败的较量由此展开。“选贫民”正是包拯初到陈州时采取的关键行动,他深知直接明察容易打草惊蛇,便决定以“选贫民发放赈粮”为由,微服私访,深入百姓之中,收集贪官劣行的证据。

在“选贫民”的场景中,包拯并未身着官袍、端坐公堂,而是伪装成一位普通的老员外,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随从,在陈州城外的破庙前设立“选贫民”的棚子,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包拯的智慧与谨慎——他明白,在贪官把持下,官府的赈灾早已成为敛财的工具,若通过正式渠道查案,很难接触到真实的民情,更可能被刘得中等人蒙蔽,唯有化身百姓,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看到最残酷的现实,棚子前,聚集了无数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贫民,他们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眼中满是对生存的渴望和对贪官的怨恨,包拯一边耐心询问每家每户的困境,一边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态与话语,从断断续续的哭诉中,逐渐拼凑出刘得中、杨金宝贪墨赈粮、逼死百姓的罪行。

在这一情节中,贫民张别古的形象尤为突出,他年过六旬,家中早已无米下锅,妻子饿死,孙子奄奄一息,却因无力缴纳“贿赂银”而被拒绝发放赈粮,当他跪在包拯面前哭诉“陈州三年不下雨,饿死的百姓堆成山,刘衙内的狗男女,他把赈粮都扣完”时,那悲愤交加的语气、老泪纵横的神情,不仅让周围的贫民感同身受,也让“伪装”的包拯内心震撼,包拯强忍怒火,继续追问细节,张别古则大胆揭发:“他们斗米要卖百钱,还说是皇上的恩典,谁不给钱,就把谁推出棚外,任其饿死!”这些血泪控诉,成为包拯惩治贪官的铁证,而刘得中、杨金宝二人,起初还以为包拯是普通官员,派手下前来“打点”,却被包拯厉声呵斥,最终在铁证面前束手就擒,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包拯的明察秋毫,更凸显了他“不畏权贵、为民做主”的品格。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选贫民”情节充分体现了豫剧“以情动人、以形传神”的特色,在唱腔上,包拯的唱段多采用豫剧“黑头”的专属腔调,如“包拯陈州把民查”一段,唱腔高亢激昂,字字铿锵,既有官员的威严,又饱含对百姓的同情;而贫民的唱段则多用“悲调”,如张别古的哭诉,唱腔低回婉转,凄楚动人,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饥民的绝望与痛苦,在表演上,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情、动作塑造人物:包拯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拍案而起,眼神中既有对贪官的愤怒,也有对百姓的怜悯;张别古则佝偻着背,用颤抖的双手抓住包拯的衣袖,那种无助与悲愤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舞台布景也极具生活气息——破败的棚子、补丁摞补丁的衣衫、干裂的土地,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陈州灾区的凄凉景象,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

豫剧下陈州选乒尸

“选贫民”不仅是一个戏剧情节,更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与百姓的期盼,在封建王朝,官员腐败、民生凋敝是常态,而“清官”则成为百姓心中的希望寄托,包拯的形象,正是这种期盼的化身——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却始终心系百姓;他面对权贵威胁毫不退缩,只为还百姓一个公道,这种“清官文化”虽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依赖个人而非制度),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给予了百姓精神慰藉,也彰显了戏曲“针砭时弊、教化人心”的社会功能。“选贫民”情节也展现了豫剧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的创作传统,剧中的语言多为河南方言,如中、恁、咋等,既亲切自然,又充满了泥土气息,让观众倍感熟悉。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下陈州》及其“选贫民”情节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正义的渴望、对邪恶的憎恶、对苦难的同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故事都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豫剧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创新表演形式、融入现代审美,让《下陈州》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灯光舞美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陈州大旱的惨状;在音乐配器上,加入交响乐元素,增强唱段的感染力;在人物塑造上,更注重心理刻画,让包拯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些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剧目的精髓,又吸引了年轻观众,推动了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下陈州》主要人物及角色定位
人物
包拯
张别古
刘得中
杨金宝
豫剧《下陈州》艺术特色分析
特色维度
唱腔
表演
语言
舞美

《下陈州》中的“选贫民”,不仅是一场戏剧冲突的高潮,更是一曲正义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总有一些人愿意为了百姓的福祉挺身而出;它也让我们明白,戏曲不仅是娱乐的艺术,更是记录历史、传递情感、弘扬正道的载体,当我们再次欣赏《下陈州》时,依然会被包拯的正义所感动,被贫民的苦难所震撼,这正是传统戏曲的魅力所在。

FAQs

豫剧下陈州选乒尸

  1. 问:《下陈州》中“选贫民”的情节有何现实意义?
    答:“选贫民”情节通过包拯微服私访、深入百姓查案的故事,展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了倾听民声、体察民情的重要性,在现实中,这一情节启示我们,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公共服务,都应关注底层群体的真实需求,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赢得民心,它也弘扬了不畏强权、维护正义的价值观,对当代反腐倡廉、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 问:豫剧《下陈州》与其他剧种的包公戏(如京剧《铡美案》)有何不同?
    答:豫剧《下陈州》与京剧《铡美案》虽同属包公戏,但在艺术风格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唱腔上,豫剧包公(黑头)唱腔高亢粗犷,富有中原乡土气息,而京剧包公(铜锤花脸)唱腔则更显苍劲沉稳,更具宫廷韵味;剧情侧重不同,《下陈州》聚焦“赈灾反腐”,展现包拯在民生疾苦面前的担当,故事更具现实感,而《铡美案》则围绕“陈世美负心案”,突出包拯“大义灭亲”的刚直,戏剧冲突更集中在家庭伦理与国法之间;语言风格上,豫剧《下陈州》多用河南方言,贴近市井生活,京剧《铡美案》则更偏向京腔京韵,更显规范,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也让包公形象在不同剧种中呈现出多元的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