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白帝城》是传统老生戏中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讲述了刘备伐吴失败后,病困白帝城,临终前召诸葛亮托孤、书写遗诏的悲壮故事,全剧以“写遗诏”为核心情节,通过刘备的唱、念、做、表,展现了一位枭雄暮年的悔恨、对臣子的信任、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的伦理内涵。
背景铺垫:兵败白帝城,托孤起风云
东汉末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所害;张飞为兄报仇,鞭挞士卒,被部下范强、张达刺杀,刘备为报弟仇,不听诸葛亮、赵云劝阻,亲率七十万大军伐吴,却在夷陵遭遇陆逊火攻,蜀军大败,退守白帝城,连日奔波、忧愤交加之下,刘备一病不起,自知时日无多,急召诸葛亮、李严等重臣入宫,托付后事,此时的刘备,已不复当年“长坂坡单骑救主”“赤壁火烧连营”的意气风发,而是满心悔恨与对蜀汉未来的忧虑,而“写遗诏”便成为他生命最后的心血凝结。
写遗诏:病榻前的嘱托与悔恨
“写遗诏”一折是全剧的高潮,场景设在白帝城永安宫,刘备卧于榻上,面色憔悴,气息微弱,身旁诸葛亮手持竹简,静待遗诏,此时的刘备,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伐吴失败的悔恨(“朕年过六旬将百岁,不觉老来争秋辉”),也有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任(“朕托孤于卿,卿宜自辅之”),更有对刘禅“扶不起”的担忧(“阿斗不肖,卿可取而代之”)。
在诸葛亮的催促下,刘备颤抖着手,写下遗诏,唱词中反复提及“二弟云长死得苦,三弟翼德遭了危”,字字血泪,道出他因兄弟情义而误国的痛楚;又嘱托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遗训成为后世为人处世的箴言,当写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时,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既有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也有对刘禅能力的无奈,诸葛亮闻言“汗流浃背”,叩首泣血:“臣安敢不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这一君臣对话,将“君臣以义合”的千古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遗诏的核心内容:托孤、教子、托国
刘备的遗诏并非简单的文字,而是对蜀汉政权的整体安排,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其一,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不仅是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更是以“君可自取”的气魄,表明自己毫无保留的信任,避免出现外戚、权臣专权,确保蜀汉政权稳定。
其二,教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要求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尊重诸葛亮,并告诫他“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其三,嘱托群臣:“卿等俱股肱之臣,宜自辅佐。”希望文武百官同心协力,共辅刘禅,延续汉室基业。
既有对权力的交接,更有对价值观的传递,体现了刘备作为君主的政治智慧与人文关怀。
艺术表现:唱腔与身段的悲情交织
京剧《白帝城》中,“写遗诏”一折的唱腔以【二黄慢板】、【二黄原板】为主,旋律低沉婉转,如泣如诉,刘备的唱词多长句,如“忆昔当年创业艰,桃园结义义如山”,通过回忆往昔辉煌与当下落魄的对比,强化悲剧色彩,身段设计上,演员需以水袖掩面、咳嗽不止、颤抖执笔等动作,表现刘备病入膏肓的状态,尤其是“写遗诏”时,手抖难握笔,由诸葛亮搀扶着完成,细节处尽显君臣情深。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历史上刘备托孤的遗诏与京剧《白帝城》中的描写有何异同?
解答:历史上刘备的遗诏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内容相对简洁,主要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嘱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并提及自己“一生戎马,所求者兴复汉室”,京剧在历史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增加了刘备对关羽、张飞之死的悔恨唱段,强化了“君可自取”的戏剧冲突,通过唱腔、身段将刘备的悲愤、信任、担忧等复杂情感具象化,使情节更具感染力,但核心托孤内容与史实一致。
问题2:京剧《白帝城》中“写遗诏”一折为何能成为经典唱段?
解答:情节上,“写遗诏”是刘备人生的“收官之作”,浓缩了其作为君主、兄长、父亲的多重身份与情感,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艺术上,唱腔设计贴合人物心境,【二黄慢板】的沉缓节奏与刘备暮年悲凉状态高度契合,唱词如“朕年过六旬将百岁”“二弟云长死得苦”等,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易于引发观众共鸣;主题上,它体现了“忠义”“托付”的传统价值观,君臣间的信任与忠诚超越了权力斗争,成为千古佳话,因此历经百年仍被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