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农村三姐为何对戏曲爱得如此痴迷?背后有何动人故事?

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村里的炊烟还带着湿漉漉的雾气,李三姐已经挎着竹篮出了门,篮子里是刚摘的青菜,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鼓点,嘴里哼着的不是山歌,却是《花为媒》里“春季里风吹万物生”的选段,村口的老槐树记得,这调子她哼了快二十年,从年轻时跟着村戏班学唱,到现在成了村里公认的“戏曲活地图”。

农村三姐爱戏曲

三姐爱上戏曲,是刻在骨子里的缘分,小时候家里穷,没电视没收音机,村里一年一度的庙戏是她最盼的“年”,戏班子搭台在晒谷场,她踩着小板凳在前排看,一盯就是一下午,把《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的词儿背得滚瓜烂熟,回家就用烧火棍当马,在灶台前比划着“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奶奶笑她“疯丫头”,却总在她唱到“老娘亲击掌把儿教训”时,偷偷抹眼泪,后来嫁到邻村,丈夫知道她爱戏,攒了三个月工资给她买了台二手收音机,里面放河北梆子,她抱着收音机听了一宿,第二天照样下地干活,精神头比足。

如今三姐五十多岁,戏早成了她生活里“盐”一样的存在,天不亮去菜园,锄头一起一落都跟着《打金枝》的节奏;喂鸡的时候,拎着食槽喊“御妹你莫要性情急”,逗得鸡群都扑棱着翅膀;就连去镇上赶集,路上碰见熟人,也能从“苏三离了洪洞县”聊到“我本是女中魁状第一人”,村里人常说,三姐的耳朵是“戏曲雷达”,哪个台放什么戏,她一听前奏就能报出戏名;嗓子是“铁嗓子”,唱三天三夜也不哑,去年冬天在村文化站唱《天仙配》,把“夫妻双双把家还”唱得满院子的雪花都跟着飘。

更难得的是,她把这股热爱“传染”给了全村,以前村里年轻人外出多,留守的老人没事就聚在一起打麻将,现在三姐牵头组织了“夕阳红戏曲队”,每天傍晚在村头小广场唱戏,她把戏词写成大字报贴在墙上,手把手教王婶走台步,给李叔纠正唱腔,连上初中的小孙子都跟着学起了“驸马爷近前看端详”,去年重阳节,她们在镇上演出,三姐扮的《穆桂英挂帅》里的佘太君,白胡子一戴,眼神一凛,台下掌声雷动,镇文化站的站长直说:“比专业剧团还有味儿!”

农村三姐爱戏曲

为了让大家更懂戏,她还做了个“戏曲小课堂”笔记,把生僻词、典故都标出来:净”是大花脸,“旦”是女性角色,“西皮”是欢快的调子,“二黄”是抒情的腔调,她说:“戏里藏着做人的道理,《铡美案》里包公刚正不阿,《花为媒》里张五姐聪明善良,唱戏不光是听热闹,更是学规矩。”

现在三姐的手机里存了二十多个戏曲APP,晚上睡不着就听名家唱段,还跟着视频学新戏,前几天她刚学会《锁麟囊》的“春秋亭外风雨暴”,特意穿件蓝布衫,在院子里比划,邻居们隔着墙喊:“三姐,唱得真好!明儿给我们教教!”她笑着应下,手里的折扇一开一合,像戏里走出来的角儿。

三姐的一天与戏曲

农村三姐爱戏曲

时间 戏曲融入细节
5:30-7:00 起床、做早饭、收拾菜园 哼《花为媒》《秦香莲》选段,锄头节奏跟着梆子点
8:00-11:00 下地干活/喂鸡喂鸭 唱《打金枝》《天仙配》,用戏词喊鸡群,劳作中“演”角色
12:00-13:00 午饭、午休 听收音机戏曲,学新段子,记“戏曲小课堂”笔记
15:00-17:00 村头小广场组织戏曲队活动 教姐妹们唱腔、走台步,分享戏词典故,纠正《穆桂英挂帅》动作
19:00-21:00 看电视戏曲/手机学戏 跟名家视频学《锁麟囊》,用折扇比划动作,在家族群发戏曲视频分享

FAQs
问:农村像三姐这样的戏曲爱好者多吗?戏曲在农村的传承现状如何?
答:其实不少,像三姐这样的中老年戏曲爱好者在农村很常见,他们多是受庙戏、老收音机影响成长起来的“铁杆戏迷”,不过传承面临挑战:年轻一代多外出务工,传统戏曲吸引力下降,但近年来随着“村晚”“文化下乡”等活动增多,短视频平台也让戏曲有了新传播方式,不少年轻人通过“戏曲变装”“戏歌改编”重新爱上传统艺术,农村戏曲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

问:三姐学戏遇到过困难吗?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答当然有,年轻时没条件拜师,全靠“听”和“偷学”,为了学一句唱腔,她能顶着烈日去晒谷场听戏班排练,回家对着收音机反复练,嗓子练哑了喝口润喉茶接着来;后来组织戏曲队,有人觉得“老太太瞎折腾”,她挨家挨户邀请,自掏腰买音响道具,带着大家从“哼哼唧唧”到能上台演出,她说:“戏里有咱农村人的喜怒哀乐,唱着心里亮堂,只要还有人爱听,我就一直唱下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