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在农闲时节的麦场上,一种带着泥土腥味和金属质地的声响曾穿透岁月,成为无数农村人记忆里的文化胎记——这就是农村老腔戏曲,而承载这种声响的,除了口耳相传的技艺,还有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农村老腔戏曲碟片,这些薄薄的塑料圆盘,曾是连接乡土与艺术的纽带,是老腔艺术走向大众的“扩音器”,更是一代人关于戏曲、关于乡愁的集体记忆。
老腔,发源于陕西华阴的黄河岸边,因用皮影形式演出时,前台仅有一老者坐于椅上,持扇击鼓,又帮众唱和,声如裂帛,气冲霄汉,故称“老腔”,它没有婉转的唱腔,却有着最原始的生命张力;没有华丽的服饰,却藏着最朴素的百姓故事,唱词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传说,如《三国》《封神》《水浒》中的片段,表演时艺人以木板击打板凳,节奏铿锵如战鼓,唱腔高亢似黄河浪,将金戈铁马的豪情、市井生活的悲欢都融入那一声声“咿呀”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腔是农村最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农忙间隙、婚丧嫁娶、庙会节庆,搭起台子、挂起幕布,皮影一晃,锣鼓一响,方圆几里的乡亲便会聚拢而来,在光影与声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电视机逐渐进入农村家庭,但彼时电视节目内容有限,地方戏曲仍是许多家庭的主要娱乐,而VCD、DVD碟片的兴起,更让戏曲艺术突破了时空限制,老腔艺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开始将经典剧目录制为碟片,通过民间渠道流向市场,这些碟片大多由地方小型音像厂制作,封面设计简单朴素,有的甚至只是手写的剧目名和艺人名,价格却十分亲民,一张几块钱,普通农户买得起、看得起,很快,农村老腔戏曲碟片便如野草般在乡间蔓延,成为家家户户碟机里的“常客”。
堪称老腔艺术的“百科全书”,既有《劈山救母》《华容道》这样的传统武戏,艺人用高亢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演绎着英雄豪杰的传奇;也有《安送》《卖杂货》等生活小戏,用诙谐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情节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更有《哭墓》《祭灵》等悲情戏,艺人通过哭腔、拖腔的细腻处理,将悲愤、哀伤的情感层层递进,听得观众涕泪横流,碟片中的表演保留了老腔最本真的样貌:艺人们或操持着生旦净末丑的皮影,或直接站在镜头前亮嗓,伴奏只有月琴、板胡、梆子几件简单乐器,却因艺人们炉火纯青的技艺,呈现出“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震撼,对于农村观众而言,这些碟片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听着熟悉的方言,看着熟悉的皮影,那些关于土地、关于祖先的记忆便被唤醒。
| 农村老腔戏曲碟片主要类型及内容示例 |
|----------------------------------|---------------------------------------------------------------------------------------------------|
| 类型 | 内容特点 | 代表作品/案例 | 传播意义 |
| 经典剧目碟片 | 完整收录传统长篇剧目,唱腔、表演、伴奏一应俱全,时长多在60-120分钟 | 《封神榜》(选段《渭河湾》)、《三国演义》(选段《长坂坡》) | 保存老腔核心剧目,成为观众了解传统故事的主要载体 |
| 舞台演出实况碟片 | 记录老腔艺人在舞台或麦场上的现场表演,包含观众互动、即兴发挥,更具“烟火气” | 张全全《华阴老腔一声喊》现场版、王振中《借亲配》演出录像 | 展现老腔在民间的真实生存状态,体现其与观众的情感联结 |
| 皮影戏原生态碟片 | 保留皮影戏的完整演出形式,包括影人操作、后台帮腔、乐器伴奏,镜头多聚焦于幕后的光影技艺 | 《白先生教学碟片》(皮影制作与操作演示)、《灶火爷》皮影戏全本 | 记录老腔与皮影艺术的结合,为非遗技艺传承提供影像资料 |
| 教学普及碟片 | 由资深艺人示范唱腔、身段、板式,讲解老腔的历史与行当知识,适合初学者 | 《老腔入门:唱腔与板式教学》、《老腔常用锣鼓经解析》 | 降低学习门槛,推动老腔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与传承 |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老腔戏曲碟片也逐渐走向衰落,21世纪初,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娱乐方式变得多元,短视频、在线音乐、影视剧等迅速占领农村市场,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日益淡薄,碟片市场逐渐萎缩,加之碟片材质易老化、保存困难,许多家庭的老腔碟片因潮湿、氧化而损坏,珍贵的影像资料面临消失的风险,更令人惋惜的是,老腔艺人年事渐高,年轻一代又少有人愿意继承,这门曾经“吼”动黄土的艺术,正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
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老腔艺术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一些文化机构和民间收藏家开始抢救性地收集、修复老腔戏曲碟片,将其数字化保存,建立数据库;老腔艺人也被邀请参加各类非遗展演、综艺节目,让更多人听到这来自黄土深处的“呐喊”;甚至有高校开设老腔课程,年轻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些曾经陪伴一代人成长的碟片,虽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留下的,不仅是影像和声音,更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对乡土的眷恋,一种对根的追寻。
在陕西华阴的老腔传习所里,还能看到一些老人聚在一起,翻看泛黄的老腔碟片,跟着哼唱;在一些农村的小卖部里,偶尔也能淘到几张旧碟片,成为收藏家的宝贝,这些碟片,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老腔艺术的兴衰变迁,也映照出农村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它们提醒我们:有些声音,一旦消失,便再也无法找回;有些记忆,一旦铭记,便能跨越时空,永远鲜活。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老腔戏曲碟片曾是农村地区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
A1:老腔艺术本身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感染力,唱腔高亢、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农村观众的审美习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娱乐方式匮乏,电视节目内容有限,而VCD/DVD碟片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一张碟片可反复观看,成为性价比极高的娱乐选择;碟片中的老腔表演保留了皮影、唱腔、伴奏等完整艺术形式,让观众在家就能感受到“现场演出的氛围”,满足了精神文化需求。
Q2:现在还能买到农村老腔戏曲碟片吗?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音像资料?
A2:全新的老腔戏曲碟片已很难在市场上买到,但通过旧货市场、非遗保护机构、民间收藏家或线上二手平台(如孔夫子旧书网),仍有可能淘到一些旧碟片,保护这些资料需多方努力:一是数字化保存,对现存完好的碟片进行高清转录、修复,建立数字化数据库;二是物理修复,对受损碟片采用专业技术进行清洁、加固,延长保存寿命;三是文化传承,通过老腔进校园、举办展演、培养年轻传承人等方式,让老腔艺术“活”在当下,而非仅依赖碟片这一载体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