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古城会》是传统三国戏中的经典剧目,斩蔡阳”一折更是集中展现了关羽的忠义勇武与兄弟情谊,成为久演不衰的舞台佳作,故事背景设定在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古城,与在此据守的张飞相会,却因一场误会险些兄弟阋墙,最终以“斩蔡阳”的行动明心迹,化解矛盾。
剧情从关羽抵达古城开始,此时的张飞因兄长刘备杳无音信,对投靠曹操的关羽充满怨恨,听闻关羽已降曹,更是怒不可遏,紧闭城门,拒不接纳,关羽在城下苦诉衷肠,张飞非但不信,反而率兵出城,要与关羽决一死战,正当二人僵持不下,忽报曹操大将蔡阳率兵追至,声称要捉拿“背义之人”关羽,原来蔡阳是奉曹操之命,得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领兵追赶至古城,欲为被杀的曹将蔡福报仇(一说为曹操部将,因关羽杀其侄而追杀),关羽面对蔡阳的追兵和张飞的误会,深知若不斩杀蔡阳,便难以向张飞证明自己的清白,他遂向张飞喊话:“三弟且慢动手,待我斩了蔡阳,再与你说明白!”说罢拍马迎战蔡阳,二人阵前交锋,关羽因日夜奔波、体力不支,起初落于下风,几个回合便拨马回转,张飞在城上见状,误以为关羽心虚,更是高声叫骂,关羽被激得血气上涌,大喝一声“看刀!”,催动赤兔马,挥舞青龙偃月刀,与蔡阳展开殊死搏斗,只见刀光剑影中,关羽使出“拖刀计”,趁蔡阳不备,手起刀落,将蔡阳斩于马下,蔡阳人头落地,张飞这才明白关羽并未降曹,而是历经磨难前来寻兄,愧疚不已,立即开城迎接,兄弟二人抱头痛哭,重归于好。
“斩蔡阳”一折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性格的精准刻画,关羽作为核心人物,其形象始终围绕“忠义”二字展开:面对张飞的误解,他隐忍不发,以行动代替辩解,体现“义”;面对蔡阳的追杀,他毫不畏惧,挺身而出,体现“忠”与“勇”,舞台上的关羽,身着绿蟒、扎巾、插雉翎,面勾红脸,丹凤眼、卧蚕眉,通过“趟马”“亮相”“耍刀”等程式化动作,将武将的威仪与内心的焦急、坚定融为一体,尤其在与蔡阳对峙时,眼神从隐忍到凌厉,动作从沉稳到迅猛,层层递进,将“过关斩将”后的疲惫与“明志释嫌”的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张飞则直率暴躁,从最初的怒不可遏到后来的愧疚难当,通过“哇呀呀”的叫喊、瞪眼、甩袖等夸张表情和动作,将草莽英雄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与关羽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戏剧冲突。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斩蔡阳”充分体现了京剧“虚实结合、以形写神”的美学特征,舞台没有真实的城池、战马,仅通过一桌二椅、马鞭、刀枪等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演,便构建出古城对峙、沙场厮杀的场景,例如关羽“趟马”时,通过圆场、勒马、望城等动作,既表现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又暗示了古城在望;与蔡阳交战时,“挡”“架”“劈”“砍”等武打动作干净利落,配合锣鼓经的节奏,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让观众在“听声辨形”中感受战斗的紧张,唱腔方面,关羽的唱段多以西皮流水、二黄导板为主,节奏明快、苍劲有力,如“叫马童与爷带过了能行战马”一段,既表现了关羽急于出战的心情,又通过高亢的唱腔凸显其英雄气概。
“斩蔡阳”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精彩的武打场面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它通过兄弟间的误会与和解,歌颂了“忠义”这一传统伦理观念,强调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道义、在兄弟情谊面前放下嫌隙的重要性,关羽的“忠”是对刘备的忠诚,对桃园结义的坚守;“义”是对兄弟的深情,对清白的执着,这种“忠义”精神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京剧作为国粹,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让这种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以下是关于《古城会·斩蔡阳》的相关问答:
Q1:“古城会”中关羽为何不直接向张飞解释,而是选择斩杀蔡阳?
A1:关羽并非不愿解释,而是当时情境下解释难以取信,张飞因关羽“投靠曹操”已积怨颇深,仅凭言语难以消除误会,加之蔡阳率兵追至,声势浩大,若不能迅速证明自己的清白,兄弟相残恐在所难免,斩杀蔡阳既是武力上的自卫,更是以实际行动证明“未降曹”——若真已降曹,断不会与曹操为敌,这种“行动大于言语”的处理,既符合关羽刚毅果断的性格,也凸显了“义”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
Q2:“斩蔡阳”一戏中,关羽的“拖刀计”在舞台上是如何表现的?
A2:“拖刀计”是京剧武生经典动作,通过程式化表演展现关羽的智勇,演员先做“败阵”状,拨马回走,蔡阳紧追不舍;关羽突然勒马转身,右手持刀(或用“刀背”),左手捋髯,眼神锐利盯住蔡阳,这一“亮相”是“拖刀计”的预备动作;随后,演员右脚向前跨步,身体下沉,双手持刀由上向下斜劈,配合“锵”的锣鼓点,完成“斩杀”动作,整个过程动作连贯、节奏分明,通过“虚晃一枪”“突然回身”“力劈华山”的表演,既展现了关羽的武艺高强,又体现了其临危不乱的战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