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苗文华学戏曲,是一场与豫剧艺术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探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桑派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苗文华不仅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无数观众,更以“传道授业”的热忱,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她的教学,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创新的探索,为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员打开了走进戏曲世界的大门。
苗文华的戏曲教学,首先源于她对桑派艺术的深刻理解,桑派创始人桑振君先生以“巧、俏、甜、脆”的唱腔风格著称,苗文华作为亲传弟子,不仅继承了桑派“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的精髓,更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情、声、形、神”合一的教学理念,她常说:“戏曲不是简单的‘唱念做打’,而是‘人戏合一’的修行。”在课堂上,她从不急于让学员学唱段,而是先从戏曲的“根”讲起——豫剧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行当分工,甚至一招一式背后的文化寓意,比如教《秦香莲》选段,她会先带学员了解“陈世美背妻”的故事背景,引导学员体会秦香莲的悲愤与隐忍,再通过“气沉丹田”的发声技巧,让唱腔既有爆发力又不失柔美,真正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她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是最大的特点,对专业学员,她强调“功架”与“戏味”的结合,要求身段既规范又富有表现力,比如水袖的“甩、挑、扬、冲”,需精准传递人物情绪;对业余爱好者,她则更注重“兴趣培养”,从简单的戏曲念白、身段入门,让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戏曲之美,她还善用现代教学工具,将经典唱段拆解成慢动作视频,标注气口、眼神、手势的细节,方便学员反复揣摩,更难得的是,她鼓励学员融入个人理解,在传统框架内进行适度创新,比如年轻学员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豫剧唱腔,她也会耐心指导,帮助其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在苗文华的课堂上,学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润,她常说:“戏曲是‘活’的传统,只有让更多人走进它,才能真正传承下去。”近年来,她走进校园、社区,开设“戏曲公益课堂”,让豫剧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她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教学片段,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让豫剧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朝气蓬勃的少年,跟着苗文华学戏曲的人,不仅学会了唱段,更读懂了戏曲背后的人文精神——忠孝节义、家国情怀,这些文化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他们的生活。
教学维度 | 学员反馈 | |
---|---|---|
艺术风格传承 | 桑派唱腔“巧、俏、甜、脆”的精髓,结合“情、声、形、神”合一的表演理念 | “以前觉得豫剧‘土’,跟着苗老师学,才发现每个唱段都有故事,每个动作都有讲究” |
教学方法创新 | 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科技结合,拆解唱段细节,鼓励个性化表达 | “视频慢动作回放太贴心了!以前总学不对气口,现在终于找到感觉了” |
文化内涵挖掘 | 讲解剧目历史背景、人物情感,引导学员理解戏曲中的“戏魂”与人文精神 | “学《花木兰》时,老师讲‘替父从军’的孝义,突然懂了戏曲为什么能传千年” |
相关问答FAQs
Q:零基础的成年人跟着苗文华学戏曲,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A:零基础学员无需专业基础,但需具备两点:一是对戏曲的热爱与耐心,戏曲学习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二是愿意“放下架子”,从最基本的发声、身段学起,苗文华的教学会从戏曲常识入手,喊嗓”“练气”,再到简单的唱段和身段,循序渐进,让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步入门。
Q:苗文华的教学如何体现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
A:她一方面坚守传统,严格传承桑派艺术的精髓,让学员感受戏曲的“原汁原味”;她积极拥抱时代,通过短视频、公益课堂等新形式扩大戏曲受众,鼓励学员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比如她支持年轻学员将豫剧与流行音乐结合,认为“传统不是‘古董’,而是能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共鸣的艺术”,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让戏曲在当代社会依然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