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戏曲艺术底蕴深厚,吕剧、山东梆子、柳琴戏、莱芜梆子、茂腔等地方剧种各具特色,构成了中国戏曲版图中的重要一极,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作为全省戏曲领域的盛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便成为检阅创作成果、促进艺术交流、培育戏曲人才、推动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不仅见证了山东戏曲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守护文化根脉、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使命。

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历史沿革:从抢救保护到创新发展的时代足迹

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举办,始终与国家文化政策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1950年代,为响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首届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于1954年在济南举行,全省20余个戏曲院团、近千名演员参与,涵盖京剧、吕剧、山东梆子等10余个剧种,此次大会以“挖掘传统、整理改编”为核心,推出《借当》《两狼山》《孙安动本》等经典剧目,借当》(吕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民间语言,成为传统戏现代化改编的范例,为濒危剧种的抢救性保护提供了范本。

改革开放后,1979年、1985年大会相继举办,主题转向“剧目创新与人才培养”,这一时期,现代戏创作成为亮点,吕剧《苦菜花》《苦衷》、山东梆子《齐鲁英杰》等作品将革命历史与时代精神结合,演员中童秋芳、郭珍等凭借精湛演技脱颖而出,标志着山东戏曲人才梯队逐步形成,进入21世纪,2007年、2016年大会以“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为主题,首次将柳琴戏、五音戏等小剧种纳入重点保护序列,通过“一剧一评”机制推动剧目打磨,莱芜梆子《儿行千里》茂腔《乡愁》等作品既保留传统声腔精髓,又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实现了“老戏新唱”的突破,2023年,最新一届大会以“戏曲现代化与传播创新”为焦点,增设“云剧场”“青年演员工作坊”等板块,探索戏曲与短视频、VR技术的融合,为传统艺术注入青春活力。

剧目、剧种、人才的三维共振

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剧目创作、剧种保护、人才培养的系统推动上,三者相互支撑,构成戏曲生态的“铁三角”。

剧目创作:从传统到多元的精品力作
大会始终以剧目为载体,既守护传统经典,也鼓励时代创新,传统戏方面,通过“挖掘整理工程”,恢复《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300余出传统剧目,孙安动本》(山东梆子)因“大唱腔、大武打”的独特风格,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编历史剧注重“以古鉴今”,《孔子》《戚继光》等作品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探讨家国情怀与时代命题,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现代戏则紧扣“人民性”原则,《百姓书记》《沂蒙六姐妹》等聚焦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用戏曲语言讲述当代山东故事,累计演出超千场,观众覆盖城乡各年龄段。

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剧种保护:小剧种的“集体突围”
山东拥有30余个地方戏曲剧种,其中多数因受众窄、传承难而面临生存危机,大会通过“一剧种一方案”的保护策略,为小剧种搭建展示平台:柳琴戏《喝面叶》以幽默诙谐的乡土气息,从“小剧种”成为“网红剧目”,带动徐州、枣庄等地柳琴戏演出市场复苏;五音戏《王小赶脚》通过方言韵白和民间小调的强化,让这一“百年剧种”重新走进年轻视野;还有被列入濒危剧种的蓝关戏、两夹弦,通过大会期间的“非遗专场”演出,吸引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数字化记录,建立“活态档案”。

人才培养:从“名角儿”到“新苗”的梯队建设
大会不仅是“戏比天大”的竞技场,更是“薪火相传”的孵化器,早期通过“老带新”机制,让郎咸芬(吕剧)、林建华(山东梆子)等艺术家收徒传艺,培养出高静、黄伟等“梅花奖”得主;近年来增设“青年演员折子戏大赛”“编剧新人工作坊”,推出“戏曲人才扶持计划”,2023年大会中,95后演员王梦涵凭借吕剧《江姐》“春蚕”选段获“新锐表演奖”,其主演的现代戏《社区书记》已纳入全省巡演剧目,实现“以演代练、以赛促培”。

时代价值: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双重奏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意义早已超越艺术范畴,成为推动文化传承、赋能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

对内,大会激活了基层戏曲生态,通过“戏曲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年均开展惠民演出500余场,覆盖观众超千万人次;在济宁、临沂等地建立“戏曲特色村镇”,培养“农民剧团”200余支,让戏曲从“剧场艺术”变为“乡土文化”,对外,山东戏曲通过大会“走出去”,吕剧《李二嫂改嫁》曾赴欧洲多国巡演,山东梆子《程咬金招亲》亮相“中国戏曲节”,成为展示齐鲁文化的重要名片。

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大会还带动了戏曲产业发展,济南“明湖居”、潍坊“大剧院”等演出场所因大会剧目驻场演出,年均上座率提升30%;“戏曲+旅游”模式在泰安、曲阜等地兴起,游客可观看《封神演义》主题梆子戏,体验“跟着戏曲游山东”的文旅融合新场景;线上“云剧场”累计播放量破亿,推动戏曲衍生品开发,如吕剧人物手办、戏曲文创服饰等,形成“演出+消费”的良性循环。

历届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概况(部分)

届次 举办时间 核心主题 代表性剧目/亮点
首届 1954年 传统剧目挖掘与整理 吕剧《借当》、山东梆子《孙安动本》
改革开放后第二届 1979年 剧目创新与拨乱反正 吕剧《苦菜花》、京剧《奇袭白虎团》
21世纪初第三届 2007年 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 莱芜梆子《儿行千里》、五音戏《乡愁》
最新一届(2023年) 2023年 戏曲现代化与传播创新 吕剧《江姐》(青年版)、线上云剧场

相关问答FAQs

Q1:山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对年轻一代了解戏曲有何具体帮助?
A1:大会通过“青春化”传播策略降低戏曲门槛:一是推出“戏曲动漫进校园”,将《穆桂英挂帅》《花为媒》等经典剧目改编为动画短片,覆盖全省80%中小学;二是开设“青年戏曲工作坊”,邀请编剧、导演与大学生合作创作“校园戏曲”,如山东大学《孔门弟子》等作品已在校园巡演;三是利用短视频平台发起“戏曲挑战赛”,如#吕剧变装挑战#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吸引百万年轻人参与戏曲二创,让传统艺术以“潮玩”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Q2:大会如何平衡传统剧目的保护与现代创新的关系?
A2:大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保护层面,建立“传统剧目数据库”,对老艺术家的唱腔、身段进行数字化存档,并设立“传统戏传承补贴”,鼓励院团复排濒危剧目;在创新层面,通过“新编剧目孵化计划”,支持创作者将传统声腔与现代题材结合,如吕剧《百姓书记》在保留“四平调”韵味的基础上,融入话剧式对白和多媒体投影,既保留戏曲“写意”美学,又增强叙事张力,实现“老戏骨”与“新故事”的有机融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