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凤梅作为越调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以“活诸葛”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她的戏曲电影不仅是越调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戏曲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申凤梅从舞台走向银幕,不仅实现了艺术形式的跨越,更将越调这一地方剧种推向了全国乃至国际视野,其戏曲电影承载着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
申凤梅的戏曲艺术以“唱念做打”的全面功力著称,尤其擅长塑造智绝、义绝的历史人物,其中诸葛亮形象最为经典,她的表演突破了传统生行的程式化局限,将人物的智慧、隐忍与深情融为一体,形成了“稳、准、狠、巧”的独特风格,例如在舞台上,她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如“三顾茅庐”时的从容与“空城计”中的镇定)、身段的简洁利落(如羽扇纶巾的飘逸),以及唱腔的“脑后音”与“脑后摘筋”技巧,将诸葛亮的“智”与“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高度凝练的舞台表演,为戏曲电影的改编奠定了坚实基础——电影镜头不仅保留了舞台艺术的精髓,更通过特写、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强化了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让舞台上的“程式化”转化为银幕上的“生活化”,拉近了与传统戏曲的距离。
申凤梅主演的戏曲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诸葛亮吊孝》(1980年)与《七擒孟获》(1982年),这两部作品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越调戏曲电影的典范,以下通过表格对两部影片的核心信息进行梳理:
片名 | 上映年份 | 饰演角色 | 剧情简介 | 艺术特色 |
---|---|---|---|---|
《诸葛亮吊孝》 | 1980年 | 诸葛亮 | 周瑜死后,诸葛亮为东吴孙权与周瑜旧部之矛盾,亲赴柴桑吊孝,以真情与智慧化解仇怨,展现其“以德服人”的政治胸怀。 | 申凤梅以“大段唱腔”为核心,通过【慢板】【流水板】的转换,将诸葛亮的悲悯与睿智融入唱词;电影镜头特写其面部皱纹与眼神,强化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坚定。 |
《七擒孟获》 | 1982年 | 诸葛亮 | 蜀汉南征时,诸葛亮七次擒获南王孟获,以“攻心为上”策略使其心服口服,实现民族团结。 | 打破传统舞台“一桌二椅”的布景,采用实景拍摄与舞台调度结合,展现南疆风光;申凤梅的武打动作设计刚柔并济,既有统帅的威严,又有长者的仁厚。 |
这两部电影的创作,体现了申凤梅与电影工作者的深度合作:在剧本改编上,保留了越调传统剧目的核心情节,同时删减了冗长的唱段,强化戏剧冲突;在表演上,申凤梅坚持“以情带戏”,要求电影镜头捕捉人物最细微的情感波动,如《诸葛亮吊孝》中“灵前哭周瑜”一场,她通过颤抖的双手与哽咽的唱腔,将“亦敌亦友”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场景成为戏曲电影中“情感表达”的经典案例,在音乐呈现上,电影通过录音技术的优化,让申凤梅的唱腔更具穿透力,其标志性的“脑后音”技巧(如《七擒孟获》中“孟获不服再擒拿”的唱段)清晰可辨,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越调音乐的魅力。
申凤梅戏曲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其对传统戏曲传承与推广的深远影响,它打破了地域限制,让越调这一源于河南的地方剧种被全国观众熟知,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诸葛亮吊孝》《七擒孟获》通过央视等平台播出,收视率居高不下,许多年轻观众因电影首次接触越调,进而成为剧种的爱好者,电影为戏曲艺术提供了“活态传承”的范本,申凤梅在电影中既坚守传统(如唱腔、身段的基本功),又进行适度创新(如融入现代表演理念),这种“守正创新”的模式,为后来戏曲电影的改编提供了借鉴,这些电影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料价值,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戏曲舞台的表演风貌、服装化妆技艺以及越调音乐的伴奏特色,成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影像资料。
申凤梅戏曲电影的创作也面临着时代局限,受当时电影技术条件限制,部分场景的实景拍摄略显简陋,且电影语言对戏曲程式的转化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平衡“舞台性”与“电影化”成为创作者的难题,尽管如此,这些电影凭借申凤梅炉火纯青的表演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至今仍被视为戏曲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各大戏曲展映活动中频繁亮相,持续影响着新一代观众和戏曲从业者。
相关问答FAQs
Q1:申凤梅的戏曲电影中,哪一部最具代表性?为什么?
A:申凤梅的戏曲电影中,《诸葛亮吊孝》(1980年)最具代表性,该剧是申凤梅“诸葛亮”系列中情感表达最深刻的作品,通过“吊孝”这一核心事件,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人性光辉融为一体,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影片在艺术上实现了戏曲与电影的深度融合,如“哭灵”一场的唱腔与镜头特写的配合,成为戏曲电影情感表达的典范;该片上映后反响热烈,不仅让申凤梅的“活诸葛”形象深入人心,更推动了越调艺术在全国的传播,是申凤梅艺术生涯与越调戏曲电影的双重巅峰之作。
Q2:申凤梅的戏曲电影对越调艺术的传承有何重要意义?
A:申凤梅的戏曲电影对越调艺术的传承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其一,扩大了越调的受众范围,通过电影这一大众媒介,越调突破了地域限制,被全国观众了解和喜爱,培养了大量年轻观众;其二,记录了越调的艺术精华,影片完整保留了申凤梅的唱腔、表演风格以及越调的传统音乐、服饰等元素,为后世研究越调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其三,探索了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路径,电影在保留越调核心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叙事技巧和电影语言,为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推动了越调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