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武生与架子花脸的融合表演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当代京剧演员于帅,凭借其在传统剧目《金钱豹》中的精湛演绎,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他不仅是武戏文唱的践行者,更是传统角色现代化塑造的探索者,将“金钱豹”这一经典形象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于帅的京剧之路始于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热爱,他自幼受家庭熏陶,6岁便随父习武,12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主攻武生,兼修文丑与架子花脸,在校期间,他师从王金璐、叶派小生名家李宏图等名师,系统学习了《挑滑车》《三岔口》《艳阳楼》等武生戏,打下了坚实的腰腿功与把子功基础,毕业后,他进入国家京剧院,因表演风格兼具武生的矫健与花脸的豪放,被导演选中饰演《金钱豹》中的主角,这一角色源于《西游记》中的妖仙故事,金钱豹原是掌管天府金钱的神仙,因偷吃蟠桃被贬下凡,占山为王、强抢民女,最终被孙悟空收伏,传统演绎中,这一角色多以“架子花脸”应工,注重工架与气势,而于帅则结合武生功底,在“武”与“文”之间找到了平衡,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金钱豹》一剧的核心冲突在于“妖”与“正”的对峙,而于帅对金钱豹的塑造,突破了传统“脸谱化”妖魔的刻板印象,赋予其复杂的人性特质,剧中,他通过“文戏唱念、武戏打斗”的双重演绎,将金钱豹的勇猛、狡黠与贪恋人间欢愉的矛盾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抢亲”一场中,他先是运用武生的“窜毛”“抢背”等动作,表现金钱豹的蛮横霸道;随后通过花脸的“炸音”念白,将“俺乃金钱豹是也”的台词吼出震慑力,眼神中却透出一丝对人间女子的好奇与贪恋,而非单纯的凶残,这种“武戏文唱”的处理,让角色有了层次感——他不是单纯的“恶”,而是一个因欲望迷失的神仙,既有妖的法力,又有人的弱点。
在武打设计上,于帅更是将传统技巧与现代审美融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传统《金钱豹》的高潮是“孙悟空与金钱豹斗法”,以“变脸”“喷火”等绝活取胜,而于帅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武生的“旋子三百六十度”“云里前翻”等高难度动作,使打斗场面更具视觉冲击力,例如在“夜探金钱坪”一场中,他饰演的金钱豹与孙悟空(短打武生应工)对打,时而“鹞子翻身”闪避金箍棒,时而“大蹦子”主动出击,动作干净利落,节奏张弛有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甩发”功:当金钱豹被孙悟空击中时,头上的甩发随身体旋转甩出,如墨色瀑布般散开,既表现了角色的狼狈,又极具美感,这一细节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名场面”,他还创新了“豹形”身段——通过模仿豹子的奔跑、扑跃姿态,结合戏曲的“云手”“踢腿”,让舞台上的金钱豹既有人物形象,又有动物神韵,仿佛一头真正的“金钱豹”在台上跳跃,被赞“形神兼备,虎虎生风”。
于帅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表演上,更在于他对传统剧目的传承与创新,为让《金钱豹》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他参与了新编京剧《新金钱豹》的创作,在保留传统核心情节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台元素,他建议使用多媒体投影,在背景中呈现“蟠桃盛会”“云雾缭绕的天宫”等场景,增强故事的空间感;在服装设计上,传统金钱豹的豹纹服装略显粗糙,他邀请设计师采用亮片与刺绣结合的方式,让豹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既保留了“豹”的特征,又更具舞台华丽感,他还注重唱腔的创新——传统花脸唱腔以“铜锤”派的雄浑为主,而于帅在《新金钱豹》中加入了“架子花脸”的“炸音”与“轻音”对比,如“想当年在天宫逍遥自在”唱段,用低沉的嗓音回忆神仙岁月,到“如今在凡间称王称霸”时转为高亢炸裂,通过唱腔的起伏表现角色的心理变化,让年轻观众也能感受到京剧唱腔的魅力。
多年来,于帅凭借《金钱豹》一剧走遍国内外舞台,从北京长安剧院到纽约林肯中心,从央视戏曲春晚到国际艺术节,他的表演让更多人看到了京剧武戏的魅力,他常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像流水一样,既能保持源头,又能适应新的河道。”为此,他不仅坚持演出,还创办了“于帅京剧工作室”,收徒传艺,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向年轻人讲解《金钱豹》背后的故事与表演技巧,他改编的适合青少年观看的《金钱豹》校园版,将武打动作简化,增加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京剧的魅力,这一创新被教育部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项目”。
于帅与《金钱豹》的故事,是传统京剧在当代焕发新生的缩影,他以扎实的功底、创新的思维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让这个诞生于百年前的经典形象,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依然熠熠生辉,正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说:“京剧的生命力在于‘人’,只有让观众看到角色的‘人’性,才能让他们真正爱上这门艺术。”于帅用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也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于帅在京剧《金钱豹》中,最考验演员功力的片段是哪一个?他是如何通过细节处理展现人物性格的?
解答:最考验功力的片段是“斗法收伏”一场,这一场需要演员同时展现高强度的武打技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转变,于帅的处理细节包括:在与孙悟空对打时,当被金箍棒击中肩膀,他不是简单地“僵尸倒”,而是先有一个踉跄,眼神从凶狠转为惊愕,再缓缓倒地,通过“甩发”的幅度由大到小,表现金钱豹从强到弱的挣扎;在被如来佛祖的“紧箍咒”收伏时,他突然收起所有武打架势,跪地抱头,唱腔从炸裂转为凄楚,颤抖着念出“悔不当初”,这一系列动作将一个从不可一世到幡然醒悟的角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既有武戏的激烈,又有文戏的深情。
问题2:作为传统武戏的代表,《金钱豹》在当代如何吸引年轻观众?于帅在传承中做了哪些创新尝试?
解答:于帅主要通过“三化”创新吸引年轻观众:一是“视觉年轻化”,在传统武打中加入现代舞蹈语汇,如将“旋子”与街舞的“风车”动作结合,让打斗更具节奏感;二是“叙事现代化”,通过改编台词,让金钱豹的念白更口语化,如抢亲时说“这凡间女子比那蟠桃还香甜”,增加角色的趣味性;三是“传播多元化”,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金钱豹》幕后花絮,如“甩发功训练”“变脸技巧揭秘”等内容,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讲解京剧知识,并开展“线上云观剧”活动,让观众通过多角度镜头感受武戏细节,这些创新让《金钱豹》的年轻观众占比从2018年的5%提升至2023年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