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北京戏曲老教师李玉,从舞台到讲台,他如何传承戏曲的根与魂?

在北京戏曲界,提起李玉这个名字,许多老艺人会竖起大拇指:“那是真正懂戏、懂学生的好老师。”今年78岁的李玉,是北京某戏曲学校(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退休资深教师,从事京剧教育已有56个春秋,她主工老旦,师承京剧名家李金泉、王玉敏等,一生深耕戏曲教育一线,培养了数百名戏曲人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演员、院团骨干,被学生们亲切称为“李奶奶”。

北京戏曲老教师李玉

早年学艺:从“戏痴”到“戏骨”的淬炼

李玉的戏曲之路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8年,12岁的她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今中国戏曲学院),成为京剧表演专业的一员,彼时,老旦行当在学生中并不热门,但李玉被老旦艺术的“唱念做表”深深吸引——苍劲醇厚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身段,以及背后蕴含的“老旦不老,以情动人”的表演哲学,让她一头扎进了这个行当。

每天清晨,当同龄人还在睡梦中,李玉已经在学校操场上喊嗓、压腿,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冬天练功,汗水浸湿棉袄,风一吹就冻成冰壳;夏天练《钓金龟》里的“叫板”,她对着井台喊嗓子,直到嗓子嘶哑仍不罢休,她的老师李金泉先生是京剧老旦行当的奠基人之一,常教导她:“老旦不是‘老太太’,是‘有故事的老人’,演戏要‘形神兼备,内外合一’。”这句话成了她一生的信条,196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李玉,被分配到北京戏曲学校任教,从此站上了三尺讲台。

教学理念:严慈相济,教戏更教“人”

56年的教学生涯,李玉始终秉持“严慈相济”的理念,她常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更是‘人’的艺术,教戏,先教学生怎么做人。”在她的课堂上,基本功训练近乎“苛刻”——一个“慢板”唱腔,她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气口都精准到位,哪怕相差半拍,也会被她及时纠正;一段“老旦步”,她亲自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稳而不僵,快而不乱”,直到步履如老年人般蹒跚却有力。

但这份“严”背后,是深切的“慈”,学生练功受伤,她会自掏腰包买药膏,亲自帮着热敷;家庭困难的学生,她默默资助学费,还常把学生叫到家里包饺子、谈心,记得有个叫王玥的学生,因嗓子条件一般一度想放弃老旦行当,李玉连续一个月每天课后单独指导,从发声方法到情感表达,耐心打磨,最终王玥不仅顺利毕业,还凭借《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一角获得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金奖,如今已是国家京剧院的骨干演员。

北京戏曲老教师李玉

李玉的教学从不墨守成规,她认为,传统戏曲要传承,但也要与时俱进,她会结合当代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审美特点,调整训练强度,比如将传统的“耗顶”时间适当缩短,加入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在教授传统戏时,她会先讲解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么演”,而不是单纯模仿动作,她说:“只有让学生爱上角色,才能演活角色。”

桃李满园:从“台下”到“台上”的传承

李玉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戏曲院团、院校,堪称“桃李满天下”,以下是她部分代表性学生的成就概览:

学生姓名 行当 毕业院校/单位 主要成就
王玥 老旦 北京戏曲学校/国家京剧院 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金奖,主演《杨门女将》
张建国 老生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京剧院 梅兰芳金奖大赛提名奖,擅长《赵氏孤儿》
李娜 老旦 上海戏曲学校/上海京剧院 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陈晓旭 老旦 天津艺术学院/天津青年京剧团 天津市戏曲“新人杯”一等奖

除了培养专业演员,李玉还参与戏曲普及工作,退休后,她受邀担任多所中小学的戏曲辅导员,编写《京剧老旦入门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解,让孩子们了解老旦艺术,她还走进社区,开设“爷爷奶奶京剧班”,免费教老年人唱戏,让戏曲走进寻常百姓家。

传承坚守:让老旦艺术“活”在当下

尽管年近八旬,李玉依然活跃在戏曲教育一线,每周,她都会去学校指导青年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整理成教案;疫情期间,她通过线上直播开课,吸引了数万网友观看,许多年轻人因此爱上京剧老旦。

北京戏曲老教师李玉

面对戏曲传承的挑战,李玉有自己的思考:“戏曲不能只靠‘老本’吃饭,要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她支持青年演员尝试新编戏,比如将现代题材融入老旦表演,让老旦形象更贴近当代观众,她也呼吁社会关注戏曲教育:“戏曲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相关问答FAQs

问:李玉老师在教学中最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答:李玉老师最注重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一是扎实的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的规范训练,这是戏曲表演的根基;二是人物塑造能力,她强调“演戏不演行”,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角色背景和情感,让表演有血有肉;三是品德修养,她常说“戏比天大”,教导学生敬畏舞台、尊重艺术,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戏曲人。

问:面对年轻人对戏曲兴趣减少的现状,李玉老师有哪些应对方法?
答:李玉老师主要通过“三贴近”方法吸引年轻人:一是贴近生活,她将戏曲与现代生活结合,比如在社区教老年人唱戏,用短视频展示戏曲化妆、服饰过程,让戏曲变得“接地气”;二是贴近学生,她走进中小学开设戏曲课,用游戏化方式讲解戏曲知识,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戏曲魅力;三是贴近时代,她支持青年演员创新,鼓励他们将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戏,比如在老旦唱腔中加入现代音乐编曲,让老艺术焕发新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