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二踏兰州10集

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贴近生活的剧情深受观众喜爱,而兰州作为西北重要的文化枢纽,自20世纪初便成为豫剧传播的重要舞台,近年来,反映豫剧在兰州发展历程的10集系列纪录片《豫剧二踏兰州》引发广泛关注,该片通过历史梳理、人物访谈、剧目还原等方式,系统展现了豫剧与兰州百年不解的戏缘,成为记录地方戏曲文化交融的生动文本。

豫剧二踏兰州10集

《豫剧二踏兰州》以“踏历史、踏传承”为双主线,将10集内容划分为“溯源—发展—交融—新生”四个篇章,前两集“黄河初踏:豫剧入兰的足迹”追溯了豫剧传入兰州的历史脉络,从20世纪初河南籍商人在兰组建的“梆子社”,到1930年代豫剧名家张凤仙率班在黄河剧院的首演,通过老照片、戏单等史料还原了早期豫剧在兰州的生存状态;第三至五集“舞台踏歌:经典剧目的西北演绎”聚焦《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在兰州的本土化改编,例如兰州豫剧团将秦腔的“欢音”“苦音”融入豫剧唱腔,创造出兼具中原韵味与西北风情的“河陇豫调”;第六至八集“人踏戏魂:艺术家与兰州的故事”则通过访谈常香玉弟子小兰玉、兰州豫剧名誉团长李桂芬等老艺人,记录了他们扎根兰州、培养年轻演员的坚守,其中第七集“票友春秋”特别展现了兰州“豫剧茶座”“社区戏班”等民间传承场景;最后两集“新踏未来:数字时代的豫剧新生”探讨豫剧如何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吸引年轻观众,记录了兰州豫剧团与高校合作推出的“豫剧+街舞”创新剧目。

该片在叙事上注重“大历史”与“小故事”的结合,例如第四集中,通过对比1956年版《朝阳沟》在兰州与郑州的演出剧本,标注出兰州方言对台词的修改细节(如“俺”改为“咱”),生动展现了豫剧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影像呈现上,剧组历时两年走访兰州、天水、西宁等地,拍摄了12个民间剧社的排练演出,收录了30余段濒临失传的传统唱腔,为豫剧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为更清晰展示各集核心内容,现将《豫剧二踏兰州》10集主题概要整理如下:

豫剧二踏兰州10集

集数 主题
1 黄河初踏:梆声入兰 豫剧传入兰州的历史背景,早期商办剧社的活动轨迹
2 老戏台的记忆 兰州百年戏台(如黄河剧院、民主剧场)的变迁与豫剧演出盛况
3 “河陇豫调”的诞生 豫剧与秦腔、眉户融合的唱腔创新,经典剧目《秦英征西》的改编过程
4 常香玉与兰州 常香玉1952年兰州义演及对兰州豫剧人才培养的影响
5 票友:民间戏魂 兰州票友群体的故事,社区“豫剧角”的传承现状
6 戏服里的匠心 兰州戏服制作技艺(如“堆绣”“盘金”)的历史与传承
7 豫剧进校园 兰州中小学豫剧课程试点,学生学戏与创作的真实记录
8 跨界融合:豫剧新声 豫剧与兰州鼓子、西北花儿等艺术的碰撞实验
9 数字舞台的探索 兰州豫剧团通过直播、VR技术拓展观众群体的实践
10 未来的“踏”与“守” 豫剧在兰州的传承困境与创新方向,年轻演员的成长心声

该片的推出不仅是对豫剧在兰州百年发展的系统梳理,更引发了公众对地方戏曲传承的思考,它通过“踏”这一动态视角,展现了戏曲文化在流动中的生命力,为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在兰州的发展有哪些独特之处?
A1:豫剧在兰州的发展呈现出“融合性”与“民间性”两大特点,融合性体现在唱腔上吸收了秦腔的“欢音”“苦音”板式,念白融入兰州方言,形成“河陇豫调”;剧目上结合西北历史故事(如《薛仁贵征西》)进行本土化改编,民间性则表现为兰州拥有庞大的票友群体和社区戏班,从“豫剧茶座”到“乡村大舞台”,民间力量始终是豫剧传承的重要支撑,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使豫剧深深扎根于市民生活。

豫剧二踏兰州10集

Q2:《豫剧二踏兰州》对豫剧传承有何具体推动作用?
A2:该片通过“抢救性记录”与“创新性传播”双路径推动传承,系统整理了老艺人口述史、传统剧目剧本、戏服制作工艺等濒危资料,建立了“兰州豫剧数字档案库”;通过新媒体平台(如抖音、B站)推出“豫剧小知识”“青年演员唱段”等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00万,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纪录片中“豫剧进校园”案例被纳入兰州市美育工作指南,推动了10余所中小学开设豫剧兴趣班,实现了从“影像记录”到“实践落地”的转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