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上海京剧院四进士

《四进士》作为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自诞生以来便以跌宕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打动着无数观众,上海京剧院作为国家级重点京剧艺术院团,自1955年建院以来,始终致力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与传承,《四进士》更是剧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之一,历经数代艺术家的打磨,形成了独具海派京剧特色的演绎风格,成为上海京剧院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海京剧院四进士

《四进士》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代,围绕“四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子明展开,四人同科中举,临行前曾在十字街盟誓,相约“上任后不徇私情,廉洁爱民”,誓言很快被现实打破:信阳知府田伦受其姐田氏所托,修书求助于上蔡知县顾读,为谋夺家产的姐夫杨素贞开脱;顾读收受贿赂,颠倒黑白,将杨素贞屈打成招,并将其夫兄杨青诬陷致死,退休刑房书吏宋士杰路见不平,凭借其丰富的阅历和巧妙的周旋,帮助杨素贞写状纸、告冤情,最终在八府巡按毛朋(实为奉旨查案的钦差)的主持下,惩处了贪官田伦、顾读,为杨素贞洗清冤屈,剧中,“三公堂”告状、宋士杰义救杨素贞等情节环环相扣,既展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腐败,也歌颂了底层百姓的正义与智慧。

上海京剧院演绎的《四进士》,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海派京剧“创新、兼容、精致”的艺术理念,在剧本整理上,剧院对传统版本进行了精炼与优化,删减了枝蔓情节,强化了戏剧冲突的主线,将原剧中宋士杰与杨素贞相遇、相助的过程处理得更加紧凑,突出其“古道热肠”的性格特质;对“三公堂”一场的台词和动作进行了打磨,使毛朋的明察秋毫、田伦的色厉内荏、顾读的贪懦无能以及宋士杰的据理力争层次分明,增强了舞台的张力,导演在处理时,注重“虚实结合”,既保留了京剧“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传统程式,又通过现代舞台调度强化了戏剧的代入感——如宋士杰手持马鞭行走于“长亭送别”的虚拟场景中,配合灯光的明暗变化,将人物的孤愤与苍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唱腔方面,上海京剧院的《四进士》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板式,根据人物情感和剧情需要进行调整,宋士杰的唱腔以老生“麒派”(周信芳创立)为基础,融合了“马派”的爽朗与“谭派”的清亮,既有苍劲浑厚的“碰板”“原板”,如“上写着杨青告状当庭进”一段,通过高低起伏的旋律展现其老辣世故;也有节奏明快的“流水板”,如公堂上的对质,唱词如珠玉般吐字清晰,凸显其机智善辩,杨素贞的青衣唱腔则以“梅派”的端庄为底,结合“程派”的婉转,在“哭夫”一段中,“见夫灵珠泪难忍”的拖腔如泣如诉,将弱女子的悲苦与无助刻画得入木三分,乐队伴奏上,在传统京胡、月琴、三弦的基础上,适度加入大提琴、琵琶等乐器,丰富了和声层次,既保留了京剧韵味,又增强了音乐的现代感。

表演艺术是上海京剧院《四进士》的灵魂,剧中人物的塑造,既遵循京剧“唱念做打”的规范,又融入了演员对角色的深度理解,宋士杰一角,被誉为“京剧老生行当的试金石”,上海京剧院的几代演员在此角色上各具特色:已故表演艺术家周信芳(麒麟童)的演绎被誉为“前无古人”,其表演“做重于唱”,通过眼神、手势、身段的细微变化,将宋士杰“亦正亦邪、亦庄亦谐”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仗义执言的刚正,也有市井小民的狡黠;既有对不公的愤懑,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当代演员陈少云继承“麒派”精髓,在表演中融入了更多生活化的细节,如宋士杰与杨素贞初次相遇时的“捋须”“掸衣”,既符合老生的身份,又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杨素贞一角则由青年演员史依弘等担纲,其表演以“情”动人,通过水袖功、眼神戏等传统程式,将杨素贞从“弱女子”到“维权者”的转变过程层层递进,尤其在公堂受刑一场,“甩发”“跪步”等动作干净利落,将人物的隐忍与爆发完美结合。

上海京剧院四进士

上海京剧院的《四进士》自首演以来,历经多次复排与打磨,成为剧院的“金字招牌”,从1950年代的建院初期演出,到1980年代的复排版本(由李玉茹、迟世恭等主演),再到21世纪的新版(由陈少云、史依弘等主演),每一次演绎都融入了新的时代审美,却始终保持着京剧艺术的根与魂,该剧不仅在国内舞台上久演不衰,还曾赴美国、法国、日本等国演出,被誉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的经典剧目”,1984年,上海京剧院《四进士》剧组参加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荣获“演出一等奖”;2008年,该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成为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为更直观展示上海京剧院《四进士》的艺术特色,以下列举部分代表性演员及其角色塑造特点:

演员 行当 饰演角色 艺术特色
周信芳 老生 宋士杰 “麒派”创始人,表演苍劲老辣,唱腔沉郁顿挫,以“做功”见长,塑造的宋士杰深入人心。
陈少云 老生 宋士杰 继承“麒派”,融入生活化表演,唱腔刚柔并济,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李玉茹 旦角 杨素贞 “梅派”传人,表演端庄大方,唱腔婉转悠扬,将杨素贞的温婉与坚韧融为一体。
史依弘 旦角 杨素贞 融合“梅派”“程派”,表演细腻传神,水袖功、眼神戏极具感染力,突出人物的悲剧性。

在传承与创新中,上海京剧院始终注重《四进士》的“活态传承”,剧院通过“名家传戏”工程,组织老艺术家向青年演员传授表演技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经典演出录制为数字影像,通过线上平台传播,让更多观众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剧院还走进校园、社区,开展《四进士》主题讲座和工作坊,普及京剧知识,培养年轻观众,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问答FAQs

Q1:上海京剧院的《四进士》与其他院团(如中国京剧院)的版本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上海京剧院的《四进士》以“海派京剧”的“创新、兼容”为特色,在剧本上更注重情节的紧凑与人物内心的挖掘,如强化了宋士杰与杨素贞的情感互动;表演上,以“麒派”艺术为核心,周信芳、陈少云等演员的演绎融入了更多生活化细节和市井气息,使人物更具烟火气;音乐唱腔上,在保留传统板式的基础上,适度融入现代配器,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整体风格上,既保持了京剧的“写意”本质,又通过舞台调度和灯光设计强化了戏剧的“写实”效果,形成了“老戏新演”的独特风格。

上海京剧院四进士

Q2:《四进士》中宋士杰这一角色为何能成为京剧老生行当的经典?其核心魅力是什么?
A2:宋士杰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其形象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他既是“退隐江湖”的刑房书吏,又是“路见不平”的义士;既有“老于世故”的圆滑,又有“刚正不阿”的骨气,这种“亦正亦邪”的性格极具戏剧张力,角色对表演技艺的要求极高,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尤其考验演员的“做功”和“念白”,如公堂上的据理力争、见杨素贞时的怜悯与愤懑,都需要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更重要的是,宋士杰身上体现了底层百姓对“正义”的渴望与坚守,他的“多管闲事”实则是对封建官场腐败的反抗,这种精神内核跨越时代,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使其成为京剧舞台上永不褪色的经典形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