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竹林记内容简介

京剧《竹林记》是传统京剧舞台上一部兼具文学性与观赏性的经典剧目,属于“忠孝节义”题材中的代表性作品,其故事雏形可追溯至明清话本与民间传说,经历代艺人加工润色,逐渐形成如今以唱、念、做、打并重的完整舞台呈现,全剧以北宋年间为背景,通过忠臣之后林玉堂的遭遇与抗争,串联起家庭伦理、官场斗争与民间侠义,既展现了个人的坚韧品格,也折射出传统社会对“善恶有报”“正义必存”的价值追求。

京剧竹林记内容简介

剧情简介

故事开篇,北宋朝中忠臣林仲因直谏奸臣庞太师(庞吉)卖国求荣,被庞太师罗织罪名,满门抄斩,林仲之子林玉堂年幼,由家仆拼死救出,逃亡至城外竹林,途中,林玉堂与家失散,饥寒交迫之际,被隐居竹林的老英雄董洪所救,董洪原为朝中名将,因不满朝政腐败,辞官归隐,见林玉堂眉清目秀且身世可怜,便收其为徒,在竹林中传授武艺与兵法,并告知其身世之谜。

十余年后,林玉堂长成英武少年,文武双全,此时庞太师权倾朝野,其子庞云依仗权势强抢民女,鱼肉乡里,林玉堂路见不平,出手相助,误将庞云失手打死,为躲避官府追捕,董洪指引林玉堂前往开封府投奔包拯(包青天),途中,林玉堂因携带林仲血书(诉冤证据)被庞太师党羽拦截,危急关头,董洪率众弟子相助,护送林玉堂安全抵达开封。

包拯见林玉堂仪表堂堂、言辞恳切,又见林仲血书,知其冤情重大,决定受理此案,公堂之上,庞太师携圣旨(伪造)施压,包拯不畏强权,以“先斩后奏”之智拖延,暗中派人查证庞太师卖国通敌的证据,包拯在林玉堂、董洪等人的协助下,取得庞太师通敌的密信,并查实其伪造圣旨、残害忠良的罪行,庞太师被押赴刑场,林仲冤案得以昭雪,林家恢复官爵,林玉堂因功受封,并与董洪之女董月娥(剧中另一重要人物,善使双刀,曾助林玉堂脱险)喜结连理,故事以大团圆结局收场。

人物形象与行当特点

《竹林记》的成功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塑造,不同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共同推动剧情发展,以下为主要人物及其行当、性格与表演特点:

京剧竹林记内容简介

姓名 行当 身份背景 性格特点 代表表演片段
林玉堂 小生(武生) 忠臣林仲之子 坚韧孝顺、嫉恶如仇 “竹林习武”“路见不平”“公堂诉冤”
包拯 铜锤花脸 开封府尹 正直刚毅、足智多谋 “接状审案”“智斗庞吉”“定斩庞奸”
董洪 老生(靠把老生) 隐居竹林的老将 慈爱深沉、武艺高强 “收徒传艺”“竹林救主”“助阵公堂”
庞太师 架子花脸 朝中奸臣 阴险狡诈、仗势欺人 “逼宫陷害”“伪造圣旨”“公堂施压”
董月娥 刀马旦 董洪之女 英姿飒爽、深明大义 “父女论武”“夜救玉堂”“洞房花烛”

林玉堂的“小生”表演需兼顾文秀与英武,如“竹林习武”一场,通过“踢枪”“翻跟头”“对打”等武打动作展现其武艺精进;“公堂诉冤”则以“念白”的悲愤与“唱腔”的婉转表现其孝心与决心,包拯的“铜锤花脸”则以唱功为主,如“铡美案”中脍炙人口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唱段在《竹林记》中亦有改编,凸显其威严与正义,董洪的“老生”表演侧重“做功”,如“捋髯”“抚琴”等动作,展现其隐士的闲适与对林玉堂的慈爱。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竹林记》的主题思想集中体现在“忠”“孝”“义”三个层面,林玉堂为父申冤是“孝”的体现,包拯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是“忠”的彰显,董洪收徒授艺、拔刀相助是“义”的写照,三者交织,既传递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也满足了观众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心理期待。

艺术特色上,《竹林记》充分展现了京剧“唱念做打”的综合魅力,唱腔方面,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板式,林玉堂的唱腔清亮高亢,如“叹林家遭不幸满门抄斩”的“导板-原板”转“流水”,抒发其悲愤之情;包拯的唱腔则雄浑厚重,如“陈州放粮”中的“二黄慢板”,凸显其沉稳威严,念白上,采用韵白与京白结合,如庞太师的韵白阴冷刻板,董月娥的京明快爽利,人物性格跃然舞台。

表演程式上,《竹林记》融入了大量武戏元素,如“林玉堂打庞府”“董洪战党羽”等武打场面,通过“单刀枪”“双刀枪”“空手入白刃”等套路,展现演员的功底,舞台美术方面,以“一桌二椅”为基础,通过虚拟表演营造环境:如“竹林”场景通过演员的“云手”“转身”及绿色灯光点缀,让观众感受到幽深竹林的意境;“公堂”则以“明镜高悬”匾额、衙役列队,凸显庄严氛围。

京剧竹林记内容简介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竹林记》与包拯相关的其他剧目(如《铡美案》《狸猫换太子》)有何关联?
A1:京剧《竹林记》与《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同属“包公戏”系列,均以包拯为主角,展现其“日断阳、夜断阴”的正义形象,但侧重点不同:《铡美案》聚焦包拯“铡陈世美”的家庭伦理冲突,《狸猫换太子》讲述包拯为李妃平反的宫廷秘案,而《竹林记》则通过“忠臣被害-侠义相助-清官昭雪”的叙事,更强调民间力量与清官合作的正义实现模式。《竹林记》中林玉堂作为青年英雄的形象,为包公戏增添了青春气息,与包拯的“老成持重”形成互补。

Q2:剧中“竹林”场景的舞台呈现有何特殊意义?
A2:“竹林”是《竹林记》的核心场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从剧情看,它是林玉堂的避难所、成长地(董洪在此传授武艺),也是隐士精神的体现(董洪的“竹林归隐”象征对污浊官场的反抗),从舞台艺术看,“竹林”通过虚拟表演实现:演员以“圆场”“趟马”等动作表现穿越竹林,以“甩袖”“拂尘”等动作表现与竹枝互动,配合灯光、音效(如风声、竹叶声),营造出“清幽、隐秘、安全”的意境,既符合传统京剧“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也暗示了林玉堂“从隐到显”的身份转变——从竹林中的无名少年到朝堂上的昭雪功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