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邹天与中国戏曲学院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戏曲故事?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自1950年建校以来,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戏曲艺术人才”为己任,为京剧、昆曲、地方戏等剧种输送了无数优秀人才,青年演员邹天便是该院培养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创新实践中的积极探索,成为戏曲界备受瞩目的新生力量。

邹天中国戏曲学院

邹天自幼痴迷京剧,12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开启了系统的戏曲学习之路,在附中阶段,他主攻老生行当,师从于魁智、李宏图等名家,深入研习《四郎探母》《空城计》等传统剧目,中国戏曲学院“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让他深刻体会到传统戏曲的精髓——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身段都需千锤百炼,在学习《定军山》时,为了掌握“靠旗功”的稳与美,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每日进行数小时的腰腿训练,汗水浸湿戏服是常态,正是这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表演基础。

2015年,邹天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继续深造,本科期间,他不仅深耕传统剧目,还积极参与学院创新实践项目,2018年,他领衔主演的新编京剧《杜甫》在学院大剧院首演,饰演青年杜甫一角,该剧将传统京剧程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通过“水袖模拟风雨”“唱腔融入古韵”等创新手法,展现了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邹天在剧中以“情带声、声带形”,将老生的沉稳与青年文人的忧思完美融合,获得“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表演奖,此次实践让他深刻认识到,传统戏曲并非一成不变,唯有在守正中创新,才能让艺术永葆生机。

2020年,邹天留校任教,成为中国戏曲学院最年轻的教师之一,他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探索出“传统剧目+现代解读”的教学模式,在教授《野猪林》时,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白虎堂”“长亭”等经典场次,还会引导学生分析林冲的人物性格,结合现代心理学视角理解角色内心,帮助学生跳出“模仿”的框架,真正走进人物,他还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中小学,通过互动体验、片段展演等形式,让更多青少年感受戏曲魅力,2023年,他策划的“青少年戏曲工作坊”覆盖北京10余所中小学,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被北京市教委评为“传统文化传承优秀项目”。

邹天中国戏曲学院

以下是邹天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与工作的重要节点概览:

时间 阶段 主要成就与经历
2010-2015 附中学习 主攻老生,师从于魁智等,系统学习《四郎探母》《空城记》等传统剧目,获校级“优秀学生”称号
2015-2019 本科学习 主演新编京剧《杜甫》,获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表演奖;参与“中国京剧节”展演
2019-2020 研究生学习 攻读京剧表演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传统剧目舞台呈现现代化”,发表《程式化表演的当代转化》论文
2020至今 任教 留校任教,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策划“戏曲进校园”工作坊,获市级传统文化传承奖项

邹天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戏曲学院“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从舞台上的青年演员到讲台上的青年教师,他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艺术,以创新之力推动戏曲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戏曲人的责任与担当。

相关问答FAQs

邹天中国戏曲学院

问:邹天在表演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尺度?
答:邹天认为,传统是根基,创新是生命力,在表演中,他严格遵循京剧“四功五法”的基本规范,如唱腔需遵循“字正腔圆”,身段需符合“起承转合”的韵律;他会结合剧目主题对细节进行创新调整,例如在新编戏中通过眼神、节奏的变化强化人物情感,或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元素丰富舞台表现,但核心始终围绕“以演人物为中心”,避免为创新而创新。

问:作为青年教师,邹天如何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答:邹天采用“沉浸式+互动式”教学:通过“化妆体验”“身段小课堂”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比如亲自勾脸谱、体验“踩跷”等技巧,打破戏曲“高冷”的距离感;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戏曲小知识”栏目,用年轻化的语言解读经典剧目,将“西皮流水”等唱腔改编成流行旋律,帮助学生理解戏曲的节奏与美感,让传统艺术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