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选段秦香莲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孕育了无数经典剧目,秦香莲》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京剧乃至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该剧又名《铡美案》,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民女秦香莲在丈夫陈世美高中状元后背井离乡、携子上京寻夫,却遭丈夫抛弃,最终在清官包拯的帮助下伸张正义的故事,数百年来一直深受观众喜爱,其传递的忠孝节义、善恶有报的观念也深入人心。

戏曲选段秦香莲

《秦香莲》的故事始于北宋年间,湖广广济县的穷书生陈世美与妻子秦香莲相敬如宾,育有一子一女,时值朝廷开科取士,陈世美告别妻儿进京赶考,临行前与秦香莲盟誓不负韶华,三年后,陈世美金榜题名,被招为驸马,从此贪图荣华富贵,将家中妻儿抛诸脑后,秦香莲在家侍奉公婆、抚育子女,公婆却因饥寒交迫相继去世,无奈之下,她只得带着年幼的冬哥、春妹,跋山涉水前往京城寻夫,抵达东京后,秦香莲多次寻访陈世美未果,最终在驸马府外偶遇丈夫,陈世美却矢口否认已婚,命家将将母子三人赶出府门,为求生存,秦香莲将冬哥、春妹暂卖于他人,自己则卖唱于街头,希望能打动陈世美,此事被陈世美得知,他恼羞成怒,派心腹韩琪追杀秦香莲灭口,韩琪追至庙中,得知真相后不忍下手,最终自刎身亡,并留下血书让秦香莲告官,秦香莲悲愤交加,怀抱血书闯宫告状,历经层层波折,最终包拯受理此案,在公堂之上,陈世美百般抵赖,甚至搬出公主、国太求情,但包拯不畏权贵,坚持以国法为重,最终将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陈世美铡于铡刀之下,为秦香莲母子讨回了公道。

剧中人物形象丰满,各具特色,成为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秦香莲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是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的缩影:她勤劳善良,在丈夫离家后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公婆去世后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她坚韧不屈,面对丈夫的冷漠、权贵的打压,从未放弃为家人讨回公道的决心;她深明大义,在韩琪自刎后,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陈世美则是封建社会中“负心汉”的典型代表,他出身贫寒却渴望富贵,一旦飞黄腾达便背弃誓言,为了地位权势不惜牺牲亲情,其性格中的自私、虚伪和冷酷,成为后世批判势利小人的反面教材,包拯则是“清官”的化身,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面对皇亲国戚的威逼利诱,始终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其形象寄托了普通百姓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忠义双全的韩琪、仗势欺人的家将等角色,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剧情的层次。

主要人物 性格特征 经典情节/唱段
秦香莲 勤劳坚韧、深明大义、不畏强权 “闯宫”告状、“琵琶词”卖唱、“见皇姑”据理力争
陈世美 忘恩负义、贪图富贵、虚伪冷酷 “不认妻”、“派杀手”、“公堂抵赖”
包拯 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畏权贵 “劝驸马”、“升堂审案”、“铡美案”
韩琪 忠义两全、良知未泯 “追杀秦香莲”、“庙中自刎”、“留血书”

《秦香莲》作为京剧传统剧目,充分体现了京剧“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艺术特点,在唱腔设计上,根据人物性格和情感需求,灵活运用了多种板式:秦香莲的唱段以“反二黄”为主,如《琵琶词》中“苦命的秦香莲”一段,旋律低回婉转,节奏缓慢,深刻表现了她悲苦无助的心境;陈世美的唱腔多用“西皮”,如《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中,唱腔轻浮傲慢,凸显其虚伪冷漠的性格;包拯的“黑头”唱腔则雄浑豪放,如《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中,气宇轩昂,展现出威严的官威,在表演艺术上,秦香莲的“青衣”行当要求演员身段端庄、动作细腻,尤其是“哭板”和“跪步”等程式化动作,将人物的悲愤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陈世美的“官生”表演则注重身份的拿捏,通过台步、眼神的变化,表现出驸马爷的威风与心虚;包拯的“铜锤花脸”扮相则通过黑脸、黑髯、月牙标记等脸谱特征,强化其“包青天”的正义形象,剧中的服饰、道具也极具特色:秦香莲的“素褶子”和“蓝布裙”凸显其平民身份,陈世美的“蟒袍玉带”彰显其贵族地位,包拯的“黑蟒”和“铜铡”则成为正义的象征。

戏曲选段秦香莲

《秦香莲》之所以能跨越百年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精湛,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秦香莲作为女性,在丈夫离家后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辛,还要承受道德和伦理的双重压力,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弱势地位,作品通过“铡美案”这一情节,探讨了“情”与“法”的冲突:陈世美以“皇亲国戚”的身份试图逃避法律制裁,但包拯最终选择“法大于情”,这一处理传递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朴素法治观念,在古代社会具有进步意义,剧中善恶有报的结局,满足了观众对正义的期待,也强化了中华民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秦香莲》依然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其核心故事和精神内核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建设的重要素材。

FAQs

  1. 《秦香莲》中“琵琶词”一段为何能成为经典?
    《琵琶词》是秦香莲在街头卖唱时的一段核心唱段,采用“反二黄”板式,旋律凄凉婉转,唱词如“苦命的秦香莲,年长三十零,公婆饿死在破草棚,撇下儿女无人疼”,通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既交代了秦香莲的不幸遭遇,又抒发了她内心的悲愤与无奈,这段唱腔在演唱时要求演员气息深沉、情感饱满,尤其是“哭腔”的运用,能瞬间引发观众共鸣,因此成为京剧青衣行当的经典唱段之一。

    戏曲选段秦香莲

  2. 《铡美案》中的包拯为何能成为“清官”的象征?
    包拯在《铡美案》中之所以能成为“清官”的象征,首先源于其“铁面无私”的品格:面对公主、国太的求情,他甚至不惜摘下乌纱帽,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不畏权贵的勇气在封建社会尤为可贵,剧中通过“开封府升堂”“三铡刀”等情节,强化了“法律至上”的理念,包拯成为“正义”的化身,寄托了普通百姓对公平正义的向往,民间传说中“包青天”的故事与《铡美案》相互印证,进一步塑造了包拯“明镜高悬”的清官形象,使其成为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正义符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