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皮主任作为中国戏曲教育领域的重要推动者,长期深耕戏曲人才培养、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实践,其工作理念与实践成果对戏曲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皮主任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表演系主任、教务处处长等职,现任学院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院长,主攻京剧表演与戏曲教育理论研究,师从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兼具深厚的舞台实践与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他始终秉持“立足传统、守正创新、德艺双馨”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戏曲艺术传承者,推动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教学改革方面,皮主任提出“三基并重、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强调“基本功、基本理论、基本实践”的有机融合,同时根据戏曲艺术“口传心授”的特质,推行“一对一”导师制与集体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他牵头修订戏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传统剧目复排工作坊”“跨行当表演实训”等特色课程,打破单一行当培养壁垒,鼓励学生在掌握本行当精髓的基础上,拓宽艺术视野,在京剧表演专业中,他推动“老生、青衣、武生”等行当学生联合排演《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经典剧目,通过角色互换与配合,提升舞台综合表现力,针对地方戏人才培养,他主导成立“地方戏传承中心”,聘请豫剧、越剧、川剧等剧种名家担任客座教授,近五年已为秦腔、粤剧等10余个地方剧种培养青年演员50余人,其中多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重要奖项。
在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领域,皮主任带领团队构建了“表演理论与创作实践并重”的学科体系,推动戏曲表演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持完成“传统戏曲舞台美学当代研究”“戏曲数字教材开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戏曲表演程式化与个性化研究》《当代戏曲教育发展报告》等专著5部,他特别关注戏曲与科技的融合,推动建立“戏曲数字艺术实验室”,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京剧武生“起霸”、青衣“水袖”等经典程式,构建数字化身段资源库;开发“VR戏曲体验系统”,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感受京剧《贵妃醉酒》的舞台调度与昆曲《牡丹亭》的意境营造,相关成果获“全国艺术教育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他牵头编写《戏曲表演基础教程》《地方戏表演技法》等教材12部,其中3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填补了戏曲高等教育标准化教材的空白。
在传统艺术传承与推广方面,皮主任始终将“非遗保护”作为核心工作,推动成立“中国戏曲学院非遗研究中心”,系统整理京剧、昆曲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统剧目与表演技艺,他主持“濒危剧种抢救工程”,深入山西、陕西等地,记录蒲剧、碗碗腔等地方小戏的濒危唱腔与表演程式,抢救性录制音像资料200余小时,整理出版《濒危剧种表演艺术集成》,为扩大戏曲受众群体,他策划“青春版戏曲进校园”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中小学开展戏曲体验工作坊,年均演出超100场;推动“戏曲云课堂”上线学习强国、B站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5000万人次,京剧旦角化妆教程》《戏曲身段入门》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3年,他牵头组织“国际戏曲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10个国家的戏曲研究者与青年演员,共同探讨戏曲艺术的国际化传播路径,推动京剧《三岔口》《野猪林》等剧目赴海外高校交流演出,促进中外戏剧文化对话。
为量化展示皮主任的工作成效,以下为部分关键成果概览:
类别 | 项目/成果名称 | 级别/荣誉 | 时间 |
---|---|---|---|
教学改革 | “三基并重”培养模式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22年 |
学科建设 | 戏曲表演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 教育部认定 | 2021年 |
科研创新 | 戏曲数字教材开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 2020年 |
人才培养 | 学生张华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文化部、中国文联颁发 | 2023年 |
非遗传承 | 《濒危剧种表演艺术集成》 | 全国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2021年 |
面对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挑战,皮主任始终强调:“戏曲教育的根本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既要让学生‘学得会’,更要让他们‘传得下、走得远’。”他正带领团队推进“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力争培养一批既扎根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新时代戏曲领军人才。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皮主任您好,当前戏曲专业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问题,学院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解答:针对学生就业问题,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深化“产教融合”,与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10余家院团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每年推荐优秀毕业生参与院团排演与人才选拔;二是拓展“跨界就业”渠道,开设“戏曲编剧”“戏曲舞台设计”“戏曲数字传播”等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近年已有学生进入影视公司、新媒体平台从事戏曲内容创作;三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设立“戏曲文创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开发戏曲主题动漫、文创产品等,2023年学生团队创作的“京剧脸谱数字藏品”系列实现销售额超300万元,既传承了戏曲文化,又实现了创业梦想。
问题2: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戏曲艺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学院在这方面有哪些创新尝试?
解答:吸引年轻观众,关键在于“让传统与当代对话”,我们做了三方面探索:一是内容创新,鼓励学生创排“青春版”传统剧目,如将《梁山伯与祝英台》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用街舞诠释“十八相送”情节,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2亿次;二是形式创新,开发“戏曲+元宇宙”体验项目,观众可通过虚拟角色“穿戏服、学身段”,沉浸式参与戏曲创作;三是传播创新,与抖音、快手等平台合作开展“戏曲挑战赛”,发起#京剧变装挑战#话题,累计参与量超10亿人次,让戏曲艺术以更时尚、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年轻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