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小皇后五凤岭

豫剧《五凤岭》是中原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以家国情怀与爱情纠葛为主线,融合武戏的激烈与文戏的细腻,展现了豫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若论其当代传承与舞台呈现,“小皇后”豫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小皇后剧团”)的演绎版本尤为亮眼,既保留了传统剧目的核心精神,又融入现代审美,让这部老戏焕发出新的生机。

豫剧小皇后五凤岭

剧情梗概:家国与爱情的交织

《五凤岭》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初年,西凉进犯中原,朝廷派兵出征,常遇春后代常玉童因家道中落隐居山林,文武双全却心怀家国;西凉女将马金定骁勇善战,奉命攻打边关,两人于五凤岭相遇,因误会展开激烈较量,武戏中,马金定与常玉童比武招亲,刀光剑影间暗生情愫;文戏里,常母深明大义,马金定外刚内柔,两国和谈的背景下,家族恩怨与民族矛盾逐渐化解,常玉童与马金定以家国大义为重,结为夫妻,共同保境安民,成就一段“跨民族姻缘”的佳话,全剧既有“战场交锋”“比武招亲”的激烈场面,也有“月下倾心”“花园定情”的缠绵悱恻,文武相间,张弛有度。

主要人物及角色定位

为清晰呈现剧中人物关系与核心冲突,特整理主要人物如下:

人物 身份 性格特点 经典唱段/情节
常玉童 明朝将门之后,隐居侠士 忠厚正直,武艺高强,重情重义 《五凤岭上抒壮志》(展现报国决心)、《劝夫归》(化解马金定心结)
马金定 西凉女将,郡主 飒爽英姿,外刚内柔,敢爱敢恨 《西凉女将下山来》(凸显英武气概)、《夫妻双双把家还》(情感升华)
常母 常玉童之母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儿要忠来女要孝》(传统伦理与家国情怀的融合)
西凉王 马金定之父 爱女心切,以和为贵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和平主题的点睛之笔)

艺术特色与小皇后剧团的创新

《五凤岭》的唱腔以豫东调为主,高亢激越,武戏的翻打扑跌、文戏的细腻抒情相得益彰,小皇后剧团在复排此剧时,既保留了传统豫剧“唱念做打”的精髓,又在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服装设计上,马金定的战甲融入西域图腾元素,常玉童的侠客服饰采用青灰色调,凸显人物身份与性格;舞台布景采用虚实结合手法,用多媒体投影展现五凤岭的险峻与战场烽烟,灯光设计则通过冷暖色调对比,渲染战争与爱情的氛围转换。

豫剧小皇后五凤岭

在表演上,团长吴素真饰演的常玉童以“文武生”功底见长,唱腔苍劲有力,身段潇洒利落,将人物的侠义与柔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青年演员张艳红饰演的马金定则以“刀马旦”的飒爽为基础,融入青衣的婉约,刚柔并济中尽显女将风采,两人的对手戏情感真挚,尤其是“月下相认”一场,常玉童的“豫西调”悲凉厚重,马金定的“豫东调”明快热烈,声腔碰撞间将剧情推向高潮,台下掌声雷动。

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作为豫剧传统戏的代表,《五凤岭》自清代以来便活跃于舞台,其“和亲弭战”“民族团结”的主题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小皇后剧团通过“年轻化演员阵容+现代化舞台制作”的模式,让这部老戏走进校园、社区,吸引大量年轻观众——2023年该剧巡演期间,场均观众超2000人,其中30岁以下观众占比达45%,实现了“老戏新唱”的传承目标,同年,《五凤岭》入选“河南省传统戏曲振兴工程”,成为豫剧保护与创新的典范。

相关问答FAQs

问:豫剧《五凤岭》与其他传统爱情戏(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答:区别于《花木兰》的“代父从军”和《穆桂英挂帅》的“巾帼报国”,《五凤岭》的核心是“跨民族爱情与家国和解”,它不仅讲述男女主角的爱情,更通过两国姻亲的设定,传递“以和为贵”的理念,剧情更具戏剧冲突(如身份对立、家族恩怨),武戏比重更大(如马上交锋、器械对打),舞台观赏性更强,同时突破了传统爱情戏中“才子佳人”的单一模式,赋予人物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豫剧小皇后五凤岭

问:小皇后剧团在演绎《五凤岭》时,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答:传统上,剧团严格遵循豫剧的“四功五法”,唱腔保留豫东调的激昂和豫西调的深沉,身段、武打设计遵循传统程式(如“鹞子翻”“旋子”等技巧);创新上,一是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LED背景、动态灯光),增强视觉冲击力;二是调整剧本节奏,压缩次要情节,突出主线情感;三是注重年轻演员培养,通过“以老带新”让传统表演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延续,实现“守正创新”——既不失豫剧“根”与“魂”,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