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打鸾架所有班具体指哪些戏班?

豫剧作为中原地区的主流剧种,其武戏表演以“架子功”为核心,打鸾架”作为武旦、刀马旦行当的经典造型与动作组合,不仅是展现演员技艺的重要载体,更承载着豫剧刚健婀娜的审美特质,所谓“打鸾架”,并非单一动作,而是以鸾鸟(古代祥瑞之鸟)的动态为灵感,融合戏曲“腰、腿、手、眼、身、法、步”的综合技艺,通过虚拟化的身段组合,勾勒出鸾鸟展翅、盘旋、俯冲的意境,常用于表现角色英姿飒爽或激战中的静态亮相,历史上,豫剧各大班社在长期实践中,对“打鸾架”各有演绎与传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风格。

豫剧打鸾架所有班

班社名称 代表演员 传承剧目 艺术特色
常香玉剧社 常香玉(后期融入武旦元素) 《花木兰》(“打雁”身段) 融合青衣的稳与武旦的俏,打鸾架强调“柔中带刚”,身段舒展如鸾鸟盘旋,眼神灵动配合手部“兰花指”与“剑指”交替。
豫声剧社(陈素真) 陈素真(兼习武旦) 《宇宙锋》(“装疯”身段) 以“神”为先,打鸾架动作幅度较小但韵味十足,注重腰部的“拧、转、折”,展现鸾鸟的灵巧与含蓄。
兰芳剧社(崔兰田) 崔兰田(青衣、刀马旦) 《秦香莲》(“杀庙”武戏) 继承豫西调浑厚风格,打鸾架步伐扎实,多采用“弓箭步”“虚点步”,鸾架造型如“鸾凤和鸣”,刚劲中见悲情。
马金凤剧社 马金凤(帅旦) 《穆桂英挂帅》(“捧印”武戏) 融合豫东调高亢特点,打鸾架大开大合,动作如“鸾鸟展翅”,强调腿部的“踢、抬、控”,展现穆桂英的巾帼豪情。
开封豫剧实验班 王清芬(武旦、闺门旦) 《七品芝麻官》(“打轿”武戏) 创新性融入现代审美,打鸾架加入“旋子”“翻跳”等技巧,鸾架造型更具动态感,被称为“新派打鸾架”。

这些班社在“打鸾架”的传承中,既遵循戏曲“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又结合地域唱腔特点形成了独特风格,如祥符调班社(豫声剧社)的打鸾架偏重“写意”,以神带形,通过眼神与微妙的身段变化传递鸾鸟的意象;豫东调班社(马金凤剧社)则强调“写实”,动作幅度大,步伐稳健,突出武戏的“火爆”与“力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豫剧改革的深入,“打鸾架”逐渐从单一的武戏亮相发展为独立的表演片段,如王清芬在《七品芝麻官》中将其融入喜剧表演,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增添了观赏性。

随着时代变迁,“打鸾架”的传承面临挑战,传统武戏演出减少,年轻演员对“架子功”的训练时间不足;部分班社因缺乏系统整理,打鸾架的动作细节逐渐流失,近年来,河南省豫剧研究院等机构通过“非遗进校园”、名家收徒等方式,推动打鸾架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经典技艺焕发新生。

豫剧打鸾架所有班

相关问答FAQs

问:豫剧“打鸾架”和其他剧种的“架子功”有何区别?
答:豫剧“打鸾架”与其他剧种“架子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审美取材与动作细节上,例如京剧的“起霸”侧重表现武将的威严,动作刚劲、顿挫感强,多采用“弓箭步”“亮相”等固定程式;而豫剧“打鸾架”则以祥瑞之鸟“鸾”为意象,动作更注重“柔中带刚”,身段如行云流水,强调腰、腿、手的协调,尤其注重眼神与手部“剑指”“兰花指”的配合,更具中原文化的含蓄与灵动,豫剧打鸾架常与地方唱腔结合,如豫东调的高亢唱段中,打鸾架动作幅度随之放大,形成“唱做合一”的独特风格。

豫剧打鸾架所有班

问:普通人如何欣赏豫剧“打鸾架”的艺术之美?
答:欣赏豫剧“打鸾架”可从“形、神、韵”三个维度入手。“形”即观察演员的动作是否规范,如“鸾展翅”时手臂是否舒展,“鸾盘旋”时腰部是否灵活,步伐是否稳健;“神”即关注演员的眼神与表情,是否通过眼神传递角色的情感(如英姿飒爽或激战中的凝重);“韵”则体会动作与音乐的配合,打鸾架常配合板鼓、铙钹等打击乐,动作的起落应与鼓点节奏同步,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韵律感,了解打鸾架背后的文化寓意(如鸾鸟象征吉祥)也能加深对其艺术内涵的理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