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六出祁山》是传统老生戏中的经典剧目,以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唱念做打的舞台艺术,塑造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该剧目虽取材于《三国演义》,但京剧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间进行了巧妙平衡,既保留了“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经典桥段,又通过唱段强化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悲壮,成为展现老生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
剧目背景与故事脉络
《六出祁山》的故事主线聚焦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此时蜀汉因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败,元气大伤,诸葛亮以“受先帝托孤之重,欲报陛下三顾之恩”的决心,率军出祁山伐魏,剧中核心冲突围绕“忠君”与“国力”的矛盾展开:诸葛亮深知蜀汉“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但仍坚持北伐,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为信念;面对魏国名将司马懿的坚守不战、蜀军粮草不济的困境,诸葛亮内心充满忧虑,唱段中既有对先帝的追忆,也有对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隐痛,更透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
京剧在改编时,并未严格遵循史实,而是将“六出祁山”浓缩为一场戏,重点选取“劝王朗”“骂王朗”“五丈原观星”等关键情节,通过唱段串联诸葛亮的心理活动,使历史事件更具戏剧张力。
核心唱段的艺术特色
《六出祁山》的唱段以老生声腔为核心,融合西皮、二黄两种板式,通过节奏、旋律的变化,精准呈现人物情绪的起伏,以下是经典唱段的分析:
(一)唱段内容与情感表达
-
“臣卧龙离了茅庐地”(西皮导板+原板)
此唱段作为诸葛亮出场时的核心唱词,以“导板”起腔,高亢激越,奠定“忠义”基调,唱词“臣卧龙离了茅庐地,曾交过二弟战三弟,某与刘备坐把江山计,桃园结义义为利”回顾了早期辅佐刘备的历程,通过“战三弟”“坐把江山”等具象化表达,凸显诸葛亮对蜀汉江山的付出,转“西皮原板”后,节奏放缓,唱词“受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怎敢忘报国之心”字字铿锵,体现其“知遇之恩,涌泉相报”的忠贞。 -
“听罢言来怒气冲”(西皮流水+快板)
面对魏将王朗的劝降,诸葛亮以“怒气冲”起势,通过“流水”“快板”的紧凑节奏,展现对叛臣的痛斥,唱词“骂一声王朗老匹夫,你本是汉朝的犬和奴”语言直白激烈,配合甩袖、指等身段动作,将诸葛亮的刚正不阿与怒火中烧融为一体;而“某在南阳耕读苦,全凭着三寸舌退敌虏”则转为沉稳,以“耕读苦”“三寸舌”对比王朗的卖国求荣,凸显其“以德服人”的君子之风。 -
“秋风起兮云飞扬”(二黄慢板+原板)
五丈原时,诸葛亮观星夜叹,此唱段以“二黄慢板”起调,旋律低回婉转,唱词“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翔”借景抒情,以“秋风”“雁南”的萧瑟意象,暗示北伐无望的悲凉,转“二黄原板”后,唱词“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直引《出师表》,将历史责任与个人命运交织,字里行间透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奈与决绝。
(二)唱腔与流派风格
京剧老生行当的“三大流派”——谭派、马派、余派,在演绎《六出祁山》时各具特色,形成“同曲异工”的艺术效果:
流派 | 代表人物 | 唱腔特点 | 《六出祁山》处理 |
---|---|---|---|
谭派 | 谭鑫培、余叔岩 | 婉转细腻,讲究“脑后音” | 以“脑后音”表现诸葛亮的沉稳内敛,如“听罢言来怒气冲”中“怒”字,先抑后扬,凸显“怒而不怒”的君子风度 |
马派 | 马连良 | 酒脱流畅,节奏明快 | “西皮流水”段加入“俏口”字,如“某在南阳耕读苦”的“苦”字略带颤音,表现诸葛亮对往事的淡然与坚定 |
奚派 | 奚啸伯 | 苍劲悲凉,注重“情” | “二黄慢板”以气带声,如“秋风起兮云飞扬”的“扬”字拉长,融入“泣音”,强化悲剧色彩 |
表演艺术与舞台呈现
《六出祁山》的表演不仅依赖唱腔,更通过身段、念白与舞台美术,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
-
身段与动作:诸葛亮以“羽扇纶巾”的经典造型亮相,手持羽扇的动作与唱腔紧密配合:唱“臣卧龙离了茅庐地”时,羽扇轻摇,表现回忆的悠长;唱“听罢言来怒气冲”时,羽扇猛然一顿,配合眼神瞪视,展现怒火;唱“秋风起兮云飞扬”时,羽扇缓缓下垂,身形微颤,暗示体力不支与心神俱疲,这些动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唱腔的延伸,形成“唱做合一”的表演体系。
-
念白的运用:剧中的韵白(如“王朗老匹夫,听道!”)与散白(如“先帝啊……”)交替使用,前者体现身份威严,后者流露真情实感,特别是在“五丈原观星”一场,诸葛亮念白“亮乃一介村夫,受先帝托孤,今命不久矣,奈何奈何!”,声音由强转弱,配合咳嗽、捂胸等动作,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推向高潮。
-
舞台美术的烘托:背景以祁山险峰、军旗飘扬的写意布景,营造“北伐战场”的肃杀氛围;灯光随情绪变化,诸葛亮出场时以暖光凸显“忠义”,观星时转为冷光,强化“悲凉”;服装上,诸葛亮身着八卦衣,象征“智”,而胸前补子的“日月”图案,暗喻“匡扶汉室”的信念,细节处无不体现“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
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六出祁山》超越了简单的“历史戏”范畴,成为承载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文化符号,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虽带有封建时代“忠君”的局限性,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感、“临危受命,知难而进”的担当,至今仍具启示意义,京剧通过唱段的抑扬顿挫、表演的细腻传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让观众在审美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该剧目也展现了京剧“虚实相生”的艺术智慧:历史事件被浓缩为一场戏,人物心理通过唱段放大,舞台美术以简胜繁,这种“写意”的表达方式,正是京剧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核心魅力。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六出祁山》与《空城计》《定军山》同为三国题材,主题有何不同?
A:《六出祁山》《空城计》《定军山》虽同属三国戏,但侧重点各异。《空城计》以“智”为核心,通过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展现其“料事如神”的智慧;《定军山》聚焦黄忠“老当益壮”,以“勇”为主题,表现老将的豪迈;《六出祁山》则突出“忠”与“悲”,通过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艰难历程,展现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与无奈,主题更具悲剧色彩和人文深度。
Q2:学习《六出祁山》唱段对老生演员有哪些难点?
A:学习《六出祁山》唱段需克服三大难点:一是唱腔控制,需融合西皮的“高亢激越”与二黄的“低回婉转”,如“二黄慢板”的“脑后音”与“气口”配合,要求演员气息绵长且音色统一;二是情感表达,诸葛亮需同时体现“智者的沉稳”“忠臣的坚定”与“悲剧的悲凉”,唱词中“怒”“叹”“忆”的情绪转换需细腻自然;三是身段与唱腔的协调,如羽扇动作与“西皮流水”节奏的同步,避免“唱做脱节”,需长期训练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