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青霜剑全剧词

京剧《青霜剑》是传统旦角代表剧目,取材于明代传奇《一捧雪》,以“青霜剑”为信物,演绎了明代女子董玉娥为夫报仇、刚烈自尽的悲壮故事,全剧通过“闺遇”“惨变”“盗剑”“杀仇”“自刎”等场次,层层递进展现人物命运,唱词与念白兼具文采与情感张力,既保留了京剧“唱念做打”的精髓,又深刻刻画了封建女性的抗争精神。

京剧青霜剑全剧词

剧情与核心唱词

第一场:闺遇·定情
开篇以“西皮导板”奠定基调,董玉娥于闺中刺绣,闻窗外书生申纯吟诗,心生爱慕,二人隔窗相会,以诗传情,申纯赠玉佩,玉娥回赠青霜剑,唱词“原本是书香门第闺中女,未识得人间愁与悲”展现其初识情窦的纯净;而“青霜剑寒光射秋水,愿与君子永相随”则以剑喻情,暗示日后剑成复仇之器,为剧情埋下伏笔。

第二场:惨变·祸起
权豪觊觎董玉娥美色,诬陷申纯通匪,将其下狱,董母气绝身亡,玉娥遭逼嫁,此场以“二黄慢板”抒发悲愤:“听谯楼打罢了初更时分,想起了惨事珠泪纷纷。”唱词中“夫被害惨死刀下,母气亡灵堂前”直指核心,念白“青天白日,竟敢诬良为盗!”则凸显其刚烈不屈的性格,为后续盗剑复仇铺垫情绪基础。

第三场:盗剑·筹谋
董玉娥假意应允婚事,趁夜潜入豪强府邸盗得青霜剑,唱段“西皮流水”节奏加快,表现其行动果决:“青霜剑到手心放稳,杀贼报仇报深恩。”念白“此剑乃申郎所赠,今日取尔狗命,以慰我夫、我母在天之灵!”将个人情感与复仇决心交织,剑光与人情在此刻交融,人物形象从闺中弱女蜕变为复仇者。

京剧青霜剑全剧词

第四场:杀仇·自刎
董玉娥以青霜剑刺杀仇人后,面对官兵围捕,拒不受辱,最终自刎于申纯坟前,末场“二黄散板”苍凉悲壮:“青霜剑染尽仇人血,我今一死谢苍天。”唱词“血溅尘埃魂飞散,化作青烟绕坟前”以景结情,既是对封建压迫的控诉,也是对忠贞爱情的坚守,余韵悠长。

主要人物与核心唱段梳理

为更清晰呈现剧词与人物关联,特整理如下表格:

人物 行当 核心唱段/念白 板式
董玉娥 青衣 “青霜剑寒光射秋水,愿与君子永相随” 西皮原板 初识情窦,以剑定情
董玉娥 青衣 “听谯楼打罢了初更时分,想起了惨事珠泪纷纷” 二黄慢板 家破人亡,悲愤交加
董玉娥 青衣 “青霜剑到手心放稳,杀贼报仇报深恩” 西皮流水 盗剑筹谋,复仇决心
董玉娥 青衣 “青霜剑染尽仇人血,我今一死谢苍天” 二黄散板 杀仇自刎,悲壮绝唱

相关问答FAQs

Q1:《青霜剑》中“青霜剑”这一道具在剧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1:“青霜剑”是全剧的核心意象,兼具多重功能,从情节层面看,它是董玉娥与申纯定情的信物,串联起“闺遇”“盗剑”“杀仇”等关键场次;从人物塑造看,剑的“寒光”与“锋利”对应董玉娥从温婉到刚烈的性格转变,成为其反抗压迫的武器;从主题层面看,“青霜”象征正义与凛然,剑的最终染血与自刎,强化了“以血还血”的悲剧色彩,凸显了封建女性“宁为玉碎”的气节。

京剧青霜剑全剧词

Q2:京剧《青霜剑》的唱腔设计如何服务于人物情感的表达?
A2:全剧唱腔与人物情感高度契合,通过板式变化展现心理层次,如“闺遇”场用“西皮原板”,明快流畅,表现少女情思;“惨变”场转“二黄慢板”,低回婉转,抒发悲愤;“盗剑”场用“西皮流水”,节奏紧凑,凸显决绝;“自刎”场以“二黄散板”收尾,散板无固定节拍,配合拖腔与哭音,将人物临终前的哀婉与刚烈推向极致,这种“以声传情”的设计,使唱词与音乐共同塑造了董玉娥丰满的艺术形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