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深深植根于河南大地,历经百年沧桑仍焕发着蓬勃生机,在新时代的戏曲舞台上,一批河南优秀青年豫剧演员正以青春为帆,以技艺为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豫剧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浸润更多心灵,他们或扮相俊美,或唱腔高亢,或表演细腻,不仅承载着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髓,更以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探索,为豫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河南豫剧的传承谱系中,青年演员吴素真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作为小皇后豫剧团的当家闺门旦,她自幼受戏曲熏陶,5岁登台,12岁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师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阎立品、王素勤等,吴素真深得“阎派”艺术真传,扮相端庄秀丽,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细腻传神,她在《花木兰》中饰演的巾帼英雄,英姿飒爽又不失女儿柔情,一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出了豫剧的豪迈与大气;在《风雨行宫》中饰演的香妃,将人物的悲情与刚烈演绎得淋漓尽致,凭借此剧荣获“香玉杯”艺术奖和“河南戏剧演员排行榜”金奖,除了传统剧目,她还积极参与新编戏创作,在《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的女儿,以真挚的情感和扎实的功底,让红色故事在戏曲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近年来,吴素真还主动拥抱新媒体,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素真说戏”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豫剧知识,用短视频展示幕后练功日常,吸引了数十万年轻粉丝,让更多人感受到豫剧的魅力。
与吴素真同样活跃在一线的青年演员刘雯卉,则是从“梨园春”的舞台走向全国的优秀代表,她自幼参加“梨园春”少儿组,凭借清亮的嗓音和灵动的表演获得金奖,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系统学习戏曲理论与表演技巧,刘雯卉主攻闺门旦、青衣,唱腔兼具豫东调的明快与豫西调的深沉,表演注重内心情感的挖掘,在《秦雪梅》中,她饰演的秦雪梅“哭坟”一折,唱腔悲怆婉转,表演哀而不伤,让观众潸然泪下;在新版《朝阳沟》中,她突破传统形象,将银环的青春、迷茫与成长融入现代审美,贴近了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刘雯卉多次登上央视春晚、元宵晚会等舞台,并参与戏曲综艺《青春戏曲社》,用跨界合作的方式推广豫剧,她常说:“豫剧不是老古董,我们要让年轻人觉得它‘酷’、‘潮’,愿意走进剧场。”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李新伍,则是老生行当的佼佼者,出身梨园世家的他,12岁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主攻老生,师从豫剧名家李树建,李新伍嗓音高亢厚实,扮相沉稳大气,深得“豫西调”精髓,他擅长演绎帝王将相戏,在《大登殿》中饰演的薛平贵,唱腔苍劲有力,表演威严大气,一句“龙凤阁内把衣换”尽显帝王风范;在《三哭殿》中饰演的唐太宗,将人物的睿智与温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凭借扎实的功底,李新伍荣获“黄河戏剧奖”表演奖和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并多次赴海外演出,让豫剧艺术走向世界舞台,他不仅专注于传统剧目的传承,还积极参与现代戏创作,在《重渡沟》中饰演基层干部,用戏曲语言讲述新时代的奋斗故事,展现了老生行当的现代表达能力。
花旦演员徐帅则以活泼俏丽的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她,师从豫剧表演艺术家谷桂芬,主攻花旦、彩旦,徐帅扮相甜美,表演灵动,善于刻画市井小人物的形象,在《七品芝麻官》中饰演的诰命夫人,语言幽默,动作夸张,将角色的刁蛮与可笑演绎得惟妙惟肖;在《花为媒》中饰演的张五可,唱腔明快活泼,表演大胆泼辣,展现了青年女性的青春活力,徐帅注重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如在《穆桂英挂帅》中融入现代舞蹈动作,增强了剧目的观赏性,她还热衷于戏曲普及工作,走进校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互动教学让孩子们感受豫剧的魅力,培养了大批小戏迷。
豫剧净行的青年演员李宏成,则以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塑造能力为行当注入新活力,他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主攻铜锤花脸,师从豫剧净行名家李斯忠,李宏成嗓音浑厚,身段魁梧,扮相威猛,在《包青天》中饰演的包拯,黑头勾脸正气凛然,唱腔苍劲有力,表演刚正不阿;在《下河东》中饰演的欧阳方,将奸臣的阴险狡诈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注重对传统净行表演程式的研习,如“起霸”“亮相”等动作,力求精准到位,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对人物进行再创造,让净行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李宏成还积极参与新编历史剧创作,在《曹操与杨修》中饰演曹操,将一代枭雄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些青年演员的成长离不开河南戏曲沃土的滋养,更离不开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们或深耕传统,或勇于创新,或跨界传播,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更直观地展现他们的艺术成就,现将部分优秀青年豫剧演员信息汇总如下:
姓名 | 行当 | 代表剧目 | 主要成就 | 所属院团 |
---|---|---|---|---|
吴素真 | 闺门旦 | 《花木兰》《风雨行宫》《焦裕禄》 | “香玉杯”艺术奖、河南戏剧演员排行榜金奖 | 小皇后豫剧团 |
刘雯卉 | 闺门旦 | 《秦雪梅》《朝阳沟》 | “梨园春”金奖、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 河南豫剧院 |
李新伍 | 老生 | 《大登殿》《三哭殿》《重渡沟》 | “黄河戏剧奖”表演奖、海外文化交流贡献奖 |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 |
徐帅 | 花旦 | 《七品芝麻官》《花为媒》 | 河南省戏曲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戏曲进校园”先进个人 |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 |
李宏成 | 铜锤花脸 | 《包青天》《下河东》《曹操与杨修》 | 全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河南戏剧节表演奖 | 河南省豫剧三团 |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河南优秀青年豫剧演员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传承是根,创新是魂,他们一方面深研传统,向老一辈艺术家请教,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打磨技艺,确保豫剧的“根”与“魂”不变;他们积极拥抱时代,在题材选择、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上大胆探索,让豫剧与当代生活接轨,与年轻观众对话,从传统剧目的复排改编,到现代戏的创排演出;从舞台上的精益求精,到新媒体上的生动传播,他们用青春的力量,让豫剧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问:河南优秀青年豫剧演员在传承传统艺术时,如何平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答:青年演员在传承中始终以“守正”为根基,深研传统剧目的唱腔、身段、表演程式,如吴素真反复揣摩阎立品派“含蓄细腻”的表演精髓,刘雯卉系统学习豫东调的“明快奔放”与豫西调的“苍悲深沉”,确保传统艺术的“根”与“魂”不变;他们以“创新”为动力,在题材、形式、传播上突破:题材上,除经典古装戏外,积极参与《焦裕禄》《重渡沟》等现代戏创作,用豫剧讲好中国故事;形式上,将戏曲元素与舞蹈、音乐剧融合,如新版《朝阳沟》融入现代舞美,增强视觉冲击;传播上,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豫剧,如开设“戏曲小课堂”、挑战戏曲变装等,让传统艺术“活”起来、“潮”起来,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问:青年豫剧演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通常面临哪些挑战?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答:青年豫剧演员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一是传统戏曲观众老龄化,年轻受众较少,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二是高强度训练与演出带来的身体压力,如长时间练嗓导致声带损伤、繁复身段训练引发关节劳损;三是创新与传统的平衡难度,过度创新可能偏离戏曲本质,过度保守又难以吸引年轻观众,应对策略上,他们通过“破圈”传播扩大受众,如参与综艺节目、跨界合作,让豫剧走进大众视野;科学训练与健康管理,如制定个性化练声计划、借助理疗缓解劳损,保障艺术生涯可持续性;坚守艺术初心,在创新前充分研究传统规律,如新编戏需经老艺术家把关,确保“戏歌不失戏韵味,新编不离传统根”,从而在挑战中寻找突破,推动豫剧艺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