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老师张丽华,她的戏曲教学有何独特之处?

张丽华老师是当代戏曲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深耕京剧表演与教学三十余载,以“传承经典、创新教学”为理念,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她自幼受家庭熏陶,6岁开始学习京剧青衣,12岁考入戏曲学校,师从梅派传人李砚萍,后又得到程派名家赵荣琛的指点,打下了扎实的表演功底,作为演员期间,她曾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锁麟囊》等经典剧目中担任主演,其表演兼具梅派的雍容华贵与程派的细腻婉约,多次获得省级戏曲大赛金奖,在艺术生涯巅峰时期,她选择转向戏曲教育,先后在两所戏曲学院担任教授,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戏曲老师张丽华

在艺术传承方面,张丽华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她认为,传统戏曲是老一辈艺人用心血凝结的艺术瑰宝,教学中必须尊重原汁原味的艺术精髓,比如京剧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她会逐字逐句地为学生纠正唱腔的气口,手把手地指导身段的韵律,甚至要求学生研读戏曲历史、文学典故,理解人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她也深知传统艺术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年轻观众,她在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比如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视频对比分析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借鉴心理学中的“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情感;还鼓励学生尝试将戏曲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创排符合时代审美的剧目,这种“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教学思路,让她的课堂既保留了戏曲的“原味”,又充满了活力。

张丽华的教学特色在于“因材施教”与“德艺双馨”,她常说:“戏曲演员不仅要‘扮相好、嗓子亮’,更要‘有品德、有情怀’。”她在选拔学生时,不仅看重天赋条件,更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她会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于天赋高但基础薄弱的学生,她从基本功抓起,每天提前一小时到校指导压腿、吊嗓;对于有灵气但不够勤奋的学生,她用戏曲名家的励志故事激励,亲自示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对于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她给予充分支持,帮助他们打磨原创作品,在她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学生成长为戏曲界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国家级剧团的台柱子,获得梅花奖、白玉兰奖等业内大奖;有的投身戏曲教育,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还有的跨界发展,在影视、音乐等领域推广戏曲文化,张丽华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演戏”,更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她常对学生说:“戏比天大,艺无止境,只有把‘戏德’放在首位,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张丽华的教学成果,以下是她部分优秀学生的代表情况:

戏曲老师张丽华

学生姓名 毕业院校/所属单位 主要成就 代表剧目
李明 中国国家京剧院 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王芳 上海京剧院青年团 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白蛇传》《锁麟囊》
赵强 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市优秀教师,编写《基础京剧身段教程》 《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
陈雪 中央戏剧学院戏曲系 创排戏曲音乐剧《青春版·牡丹亭》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牡丹亭》《游园惊梦》

除了校内教学,张丽华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与戏曲普及工作,她多次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小学为学生讲解戏曲知识,教他们简单的唱腔和身段,让更多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她参与录制多套戏曲教学节目,在电视台、网络平台播出,惠及无数戏曲爱好者;她还担任多个戏曲比赛的评委,以专业眼光发现和培养新人,近年来,她专注于非遗保护工作,带领学生整理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记录老艺人的表演技巧,为戏曲的传承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张丽华常说:“戏曲是我的生命,传承是我的责任,只要还能开口唱、还能动,我就会一直教下去,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张丽华老师用三十余年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戏曲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她不仅将技艺倾囊相授,更将“戏比天大”的艺术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学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戏曲,愿意投身其中,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FAQs

戏曲老师张丽华

问:张丽华老师认为戏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答:张丽华老师认为戏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情感与技巧的融合”,她强调,戏曲表演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要通过技巧传递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懂戏”——通过研读剧本、了解历史背景、分析人物性格,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再“演戏”——将理解到的情感转化为唱腔、身段、表情等舞台表现,在教授《锁麟囊》时,她会先引导学生体会薛湘灵从富家千金到落魄平民的心理变化,再指导她用不同的声腔、步态表现人物境遇的转变,避免学生陷入“为技巧而技巧”的误区,她常说:“技巧是骨架,情感是灵魂,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让观众‘入戏’。”

问:非专业学生想跟随张丽华老师学习戏曲,有哪些途径?
答:对于非专业学生,张丽华老师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一是通过她参与录制的线上课程平台(如“中国戏曲学堂”“腾讯课堂”等)学习基础内容,这些课程涵盖了京剧唱腔、身段、脸谱等入门知识,适合零基础爱好者;二是关注她定期举办的“戏曲公益工作坊”,工作坊通常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内容包括戏曲体验课、名家讲座、互动表演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三是加入她指导的“青年戏曲爱好者社团”,该社团由戏曲学院学生志愿者组织,定期开展线下排练和交流活动,非专业学生可以在社团中系统学习基本功,甚至参与小型剧目的演出,张丽华老师鼓励非专业学生:“学习戏曲不一定要成为演员,只要热爱,就能在其中找到乐趣,传承文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