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穆桂英挂帅戏曲,我也曾有过怎样的故事?

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村里的戏台,第一次听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锣鼓点砸得人心头发颤,台上那个扎着靠旗、提着枪的女人,就是穆桂英,那时我还不懂什么是“挂帅”,只觉得她眼睛里有光,比戏台下的所有星星都亮,后来才知道,那是《穆桂英挂帅》,是讲一个女人从山寨首领变成三军统帅的故事,而我也曾在她身上,看见过自己的影子。

穆桂英挂帅戏曲我也曾

《穆桂英挂帅》的故事,说起来并不复杂,北宋年间,辽国入侵,朝中无将,佘太君派孙媳穆桂英挂帅出征,可穆桂英早年间在穆柯寨自封为王,还曾生擒杨宗保,两人在不打不相识中结为夫妻,这次挂帅,她本想推辞,却终究被“保家卫国”四个字打动,她卸下红妆,披上铠甲,带着杨家将的儿女们,在战场上杀出了威风,尤其是“辕门斩子”一折,她不顾儿子杨文广的安危,按军法处置,却又在众将求情下网开一面,既显军威,又藏母爱,让人又敬又怕。

我真正“走近”这出戏,是在小学五年级,学校要办艺术节,老师让我演穆桂英,我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能穿那身漂亮的戏服,害怕的是完全不懂戏曲的“四功五法”,老师先教我唱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那高亢的唱腔,我张了好几次嘴,声音都卡在喉咙里,老师却不急,说:“穆桂英不是蛮干的,她挂帅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是经历过风浪的人,唱腔里得有‘稳’,还得有‘情’。”

我开始对着镜子练动作,穆桂英的“亮相”,要昂首挺胸,靠旗不能歪,眼神要锐利,我练得脖子发酸,胳膊发麻,有一次脚下一滑,差点撞到桌角,老师扶住我,说:“你看穆桂英,她上战场前,在穆柯寨砍树、练箭,什么苦没吃过?这点疼算什么?”我突然想起戏词里“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演出那天,我站在后台,听着台下的掌声,手心全是汗,锣鼓点响起,我深吸一口气,迈步上台,唱到“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时,我仿佛真的看见穆桂英站在点将台上,身后是杨家将的列祖列宗,面前是待收复的失地,那一刻,我好像不再是那个小学生,而是和她一起,肩负着什么重要的东西,演出结束后,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今天唱得有‘魂’了。”我知道,那“魂”不是技巧,是“我也曾”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不退缩的勇气。

穆桂英挂帅戏曲我也曾

后来我渐渐明白,穆桂英的故事为什么能传唱千年,她不是天生的英雄,她也曾犹豫过——要不要放下山寨的自在生活,去面对朝堂的复杂和战场的凶险?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担当”,就像我们每个人,学生时要担当学业的压力,成年人要担当家庭的责任,遇到困难时,心里也会有个声音说“我不行”,但总有个瞬间,我们会像穆桂英一样,把“我不行”变成“我来”。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穆桂英的历程,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表格:

情节节点 穆桂英的行动与心理 精神内核
穆柯寨招亲 生擒杨宗保,不服输、敢爱敢恨 真性情、不拘传统礼教
接到帅印 犹豫后决定挂帅,为家国出征 责任感、家国情怀
辕门斩子 秉公执法,兼顾军法与母爱 刚正不阿、外刚内柔
大破天门阵 智勇双全,带领杨家将获胜 智慧与勇气的结合

这些情节,其实也是我们人生的缩影,谁没有过“穆柯寨招亲”的冲动与任性?谁没有过“接到帅印”的压力与挣扎?谁没有过“辕门斩子”时的两难选择?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从“我”变成“我们”,从“小我”变成“大我”。

如今我早已不再演穆桂英,但每次听到“辕门外三声炮”,还是会想起那个在舞台上紧张又坚定的自己,穆桂英的故事,早已不是戏曲里的唱词,而是刻在心里的信念: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我不挂帅谁挂帅”的担当,都要有“破天门”的勇气,因为我也曾站在人生的“点将台”上,也曾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这大概就是穆桂英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穆桂英挂帅戏曲我也曾

FAQs

  1. 《穆桂英挂帅》中最经典的唱段是哪一段?为什么?
    最经典的是“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这段唱腔高亢激昂,节奏明快,既表现了穆桂英听到战鼓声时内心的波澜,又展现了她挂帅出征的决心,唱词中“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更是成为体现担当精神的千古名句,极具感染力。

  2. 穆桂英的形象为什么能成为戏曲经典?
    穆桂英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女性“温婉柔弱”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外刚内柔”的女性英雄形象,她既是能征善战的统帅,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会犹豫、有母爱,更有家国情怀,这种真实性与英雄性的结合,让她跨越时代,成为观众心中的“巾帼榜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