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柳琴戏曲是河南省永城市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中后期,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它是在当地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柳琴戏、梆子戏等剧种元素逐渐演变而成,因以柳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腔高亢激越、节奏明快,又被称为“拉魂腔”,深受永城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作为豫东大地的一颗文化明珠,永城柳琴戏曲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永城市柳琴戏曲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永城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自古是民间艺术的沃土,清乾隆年间,当地流行的“秧歌腔”“花鼓调”等民间歌舞与从苏北传入的“拉魂腔”相互融合,形成了柳琴戏曲的雏形,早期多为民间艺人“撂地摊”演出,形式简单,以小戏、小唱为主,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传说,如《王小赶脚》《王定保借当》等,语言通俗易懂,表演生动活泼,深受百姓欢迎。
清末民初,随着演出规模的扩大,柳琴戏曲逐渐从“地摊”走向舞台,出现了职业戏班,此时的永城柳琴戏曲在音乐、表演、服饰等方面不断完善,唱腔形成了“男腔高亢豪放,女腔婉转柔美”的独特风格,伴奏乐器也增加了坠胡、三弦、梆子等,丰富了音乐表现力,这一时期,涌现出“王家班”“张家班”等知名戏班,培养了诸如“盖永城”(本名王桂兰)等一批知名演员,其足迹遍布豫东、皖北、鲁南等地,永城柳琴戏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永城柳琴戏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56年,永城成立了专业的柳琴戏剧团,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排演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现代戏,同时吸收京剧、豫剧等剧种的表演程式,丰富了舞台表现力,改革开放后,柳琴戏曲在传承中创新,创作了《陈官庄战役》《芒砀忠魂》等反映永城历史和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多次在省级戏曲会演中获奖,成为宣传永城文化的重要载体。
永城市柳琴戏曲的艺术特色
永城柳琴戏曲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和音乐体系中,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唱腔音乐:以“拉魂腔”为核心,韵味悠长
唱腔是柳琴戏曲的灵魂,其核心为“拉魂腔”,因唱腔高亢激越、婉转曲折,能“拉人魂魄”而得名,根据性别和行当的不同,唱腔可分为男腔(生、净)、女腔(旦、贴)两大类,每类又包含多种板式,如【慢板】、【快板】、【流水板】、【垛板】等。【慢板】节奏舒缓,长于抒情,多用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快板】和【流水板】节奏明快,善于叙事,常表现紧张激烈的情节;【垛板】则字多腔少,语气坚定,适合表现人物的决绝态度。
在演唱技巧上,永城柳琴戏曲讲究“腔随字转,字正腔圆”,尤其注重“擞音”和“滑音”的运用,使唱腔既有北方戏曲的粗犷豪放,又具南方戏曲的婉转细腻,伴奏以柳琴为主奏乐器,其音色清脆明亮,与坠胡的浑厚、三弦的铿锵相互呼应,形成了“柳琴领奏,弦乐托腔,打击乐烘托”的伴奏特色,极具感染力。
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朴实生动
永城柳琴戏曲的表演源于民间生活,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写实风格,表演程式上,既保留了“甩袖”“跺脚”“扭腰”等民间舞蹈动作,又吸收了京剧、豫剧的身段和功法,形成了“文戏细腻,武戏火爆”的特点,生角(男性角色)注重台步和身段的稳健,如《铡美案》中的包拯,台步沉稳,眼神威严,尽显铁面无私的气概;旦角(女性角色)则注重手部和眼神的运用,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水袖翻飞,顾盼生姿,将少女的娇羞与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净角(花脸)则以“架子功”见长,脸谱浓重,动作夸张,多表现性格豪放或勇猛的人物。
扎根民间,题材广泛
永城柳琴戏曲的剧目丰富,大致可分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大类,传统戏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传说和古典文学,如《白蛇传》《穆桂英挂帅》《花为媒》等,这些剧目情节曲折,善恶分明,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新编历史剧则以永城本地历史为素材,如《陈胜吴广起义》《张巡守睢阳》,通过历史故事传递家国情怀;现代戏则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现实生活,如《俺是永城人》《乡村振兴曲》,贴近群众,引发共鸣。
以下是永城柳琴戏曲主要剧目分类及代表作品示例:
| 剧目类型 | 代表作品 | 主要内容概要 |
|----------------|--------------------------------------------------------------------------|------------------------------------------------------------------------------|
| 传统戏 |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挂帅》 | 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演义,表现爱情、忠义等主题,情节曲折,人物鲜明。 |
| 新编历史剧 | 《陈胜吴广起义》《张巡守睢阳》《芒砀山汉韵》 | 以永城及周边地区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地方历史人物和故事,具有家国情怀。 |
| 现代戏 | 《俺是永城人》《乡村振兴曲》《陈官庄战役》 | 反映当代永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红色历史,贴近现实,传递正能量。 |
永城市柳琴戏曲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永城柳琴戏曲面临着观众老龄化、传承人断层、市场萎缩等挑战,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永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将柳琴戏曲保护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设立专项保护资金,支持柳琴戏剧团开展演出和人才培养;每年举办“柳琴戏曲艺术节”,组织剧团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扩大受众群体。
二是注重传承创新,鼓励老艺人收徒传艺,在永城职业中专开设柳琴戏曲专业,培养年轻演员;同时支持新剧目创作,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戏曲,如运用声光电技术丰富舞台效果,增强观赏性。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将柳琴戏曲表演与永城芒砀山、陈官庄战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结合,打造“戏曲+旅游”的文化品牌;开发柳琴戏曲文创产品,如脸谱书签、戏曲服饰模型等,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尽管如此,永城柳琴戏曲的传承仍需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何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问答FAQs
Q1:永城柳琴戏与江苏柳琴戏、山东柳琴戏有何区别?
A1:永城柳琴戏、江苏柳琴戏和山东柳琴戏同源于“拉魂腔”,但因地域文化差异,在唱腔、表演和剧目上各有特色,永城柳琴戏受豫东文化影响,唱腔高亢中带着豫剧的豪放,表演更贴近北方农村生活,剧目多反映中原地区的民间故事;江苏柳琴戏(又称“淮海戏”)则更具江南水乡的柔美,唱腔婉转细腻,多表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山东柳琴戏(又称“拉魂腔”)节奏明快,表演火爆,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伴奏乐器上,永城柳琴戏以柳琴、坠胡为主,江苏柳琴戏增加了琵琶、二胡,山东柳琴戏则常用竹笛、梆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
Q2:普通人如何参与永城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
A2:普通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永城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一是观看演出,支持柳琴戏剧团的商业演出和公益演出,为戏曲市场注入活力;二是学习体验,参加社区或学校组织的柳琴戏曲培训班,学唱经典唱段,感受戏曲魅力;三是宣传推广,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柳琴戏曲知识、演出信息,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四是参与志愿活动,协助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为传承人提供支持,每个人的一小步,都能汇聚成保护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