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是流行于中原地区及周边的曲艺曲种,因主要伴奏乐器“坠胡”而得名,形成于清代末期的河南开封、商丘一带,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在当地民间歌谣、莺歌柳书、道情等艺术基础上,吸收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元素逐渐发展而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河南坠子以唱为主,说唱结合,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代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旋律高亢明快又兼具细腻婉转,深受中原百姓喜爱。
艺术特点
河南坠子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唱腔、伴奏和表演形式的独特融合上,唱腔上,它以“平腔”为基础,衍生出“快扎板”“慢扎板”“寒韵”“五字嵌”“十字赋”等多种板式,可根据情感表达灵活切换,表现激昂情节时用“快扎板”,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描绘细腻情感时用“慢扎板”,婉转悠扬、缠绵悱恻;“寒韵”则多用于悲剧情节,唱腔苍凉悲切,极具感染力,其唱腔结构为“起腔—平腔—落腔”,起腔类似引子,用于定调;平腔为主体部分,可叙事可抒情;落腔则收束全篇,余韵悠长。
伴奏乐器是河南坠子的鲜明标识,以坠胡为主奏,辅以简板、檀板和醒木,坠琴筒蒙蟒皮,用马尾弓拉奏,音色浑厚明亮,高低音转换自如,既能模拟人声的抑扬顿挫,又能渲染场景氛围,简板由演唱者左手持握,通过敲击控制节奏,檀板则由伴奏者或助演者敲击,增强节奏层次,早期河南坠子为“单口”表演,艺人自打简板、自拉坠琴,一人分饰多角,通过声音和表情区分人物;后发展为“对口唱”(两人分上、下手,一主一辅)、“群口唱”(多人轮唱),表演形式更加丰富,但仍保持“以唱为主”的核心特点。
代表人物与经典曲目
河南坠子的发展离不开历代艺人的传承创新,坠子三大口”——乔清秀、董桂枝、程玉兰奠定了不同流派的基础,乔清秀(1907—1945)创立“乔派”,唱腔清脆华丽,吐字清晰,擅长表现欢快题材,代表曲目有《偷石榴》《蓝桥会》《昭君出塞》等,其“俏口”唱法影响深远;董桂枝(1905—1981)创立“董派”,唱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以大段叙事见长,代表作《包公案》《铡美案》《呼家将》被誉为“坠子三国”;程玉兰(1902—1984)创立“程派”,唱腔质朴深沉,贴近生活,擅长表现市井故事,代表曲目《雷峰塔》《红楼梦》《小姑贤》等,刻画人物入木三分。
当代传承人中,刘宗琴(1921—2003)是国家一级演员,嗓音洪亮,表演大气,代表作《杨家将》《岳母刺字》等;赵铮(1925—2006)是河南坠子改革家,将坠子引入高校教育,创作《摘棉花》《双枪老太婆》等现代曲目,并探索“坠子剧”新形式,经典曲目题材广泛:传统段如《李逵夺鱼》《武松打虎》《西厢记》取材于古典文学;《王二姐思夫》《小黑驴》等反映民间生活;新编段如《焦裕禄》《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则融入时代精神,展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传承与保护
随着时代发展,河南坠子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承人断层等挑战,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如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开设坠子选修课)、“数字非遗”(建立河南坠子音视频数据库,录制老艺人珍贵影像)、“名家收徒”(如刘宗琴弟子胡小飞等坚持舞台演出)等措施,推动其活态传承,河南坠子也在尝试创新:与流行音乐融合,创作坠子歌《河南人》;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年轻艺人用“坠子+直播”形式吸引观众;地方政府举办坠子艺术节、展演比赛,扩大社会影响力,这些努力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河南坠子艺术要素一览表
要素类别 | |
---|---|
唱腔分类 | 起腔、平腔、送腔、快扎板、慢扎板、寒韵、五字嵌、十字赋 |
伴奏乐器 | 坠胡(主奏)、简板(演唱者自打)、檀板、醒木(部分曲目使用) |
表演形式 | 单口站唱、对口唱(上、下手)、群口唱、化妆坠子(少数地区) |
代表流派 | 乔派(乔清秀,华丽俏丽)、董派(董桂枝,苍劲叙事)、程派(程玉兰,质朴生活化)、赵派(赵铮,创新改革) |
经典曲目 | 传统段:《偷石榴》《包公案》《雷峰塔》《李逵夺鱼》;新编段:《焦裕禄》《摘棉花》《白毛女》 |
相关问答FAQs
河南坠子和河南梆子(豫剧)有什么区别?
答:河南坠子是曲艺曲种,以“唱”为核心,表演形式简单,多为一人或多人说唱,伴奏以坠胡为主,语言口语化,贴近民间生活;河南梆子(豫剧)是戏曲剧种,综合“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有生、旦、净、丑行当之分,伴奏以板胡、梆子、锣鼓为主,舞台化、程式化程度高,更注重戏剧冲突和角色塑造,简单说,坠子是“唱故事”,豫剧是“演故事”。
当前河南坠子的传承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更好地保护?
答:挑战主要有三:一是观众老龄化,年轻群体对传统曲艺兴趣不足;二是传承人断层,老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从业者稀缺且缺乏系统培养;三是创新不足,传统曲目与现代审美存在差距,难以吸引新受众,保护措施可包括:加强学校美育,将坠子纳入中小学课程;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扩大传播,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曲目;建立完善的传承人扶持机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老艺人带徒传艺,推动坠子进社区、进景区,增强大众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