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10月28日晚,XX市大剧院内座无虚席,由XX市文化和旅游局、XX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XX戏曲剧院承办的“梨园雅韵·经典共赏”——2023年中国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在此隆重启幕,演唱会汇聚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四大剧种的名家新秀,通过经典剧目选段与创新演绎,为市民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也让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晚7时30分,悠扬的京胡声率先响起,拉开了演出序幕,首先登台的是京剧名家李建国,他带来的《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一板一眼间尽显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末路与柔情缱绻,李建国扮相俊美,唱腔苍劲有力,尤其是“南梆子”转“二黄”的过渡,行腔婉转起伏,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紧随其后的是昆曲表演家张静雯,她以《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惊艳全场,水袖翻飞如流云,眼神顾盼含情,昆曲特有的“水磨腔”被她演绎得细腻婉转,每一个字都仿佛浸润着江南烟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杜丽娘的梦境之中。
为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不同剧种的艺术特色,本次演唱会特别设置了“剧种风采”环节,通过对比呈现展现戏曲多样性,以下是当晚部分经典剧目信息概览:
剧目名称 | 剧种/流派 | 主演 | 演出时长 | 特色亮点 |
---|---|---|---|---|
《霸王别姬》选段 | 京剧/梅派 | 李建国 | 25分钟 | 梅派唱腔与剑舞的完美结合 |
《游园惊梦》选段 | 昆曲 | 张静雯 | 20分钟 | 水袖功与“水磨腔”的极致呈现 |
《梁祝·化蝶》 | 越剧 | 陈婷婷 | 18分钟 | 融入现代舞美,展现爱情悲剧 |
《女驸马》选段 | 黄梅戏 | 吴铭 | 15分钟 | 俏皮唱腔与喜剧表演的巧妙融合 |
越剧新锐陈婷婷带来的《梁祝·化蝶》选段,则以柔美的唱腔与灵动的身段打动了无数年轻观众,她突破传统越剧的婉约风格,在“哭坟”一段中融入了现代情感表达,高音区撕心裂肺的呐喊与低音区细腻的抽泣形成强烈对比,将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与绝望演绎得淋漓尽致,而黄梅戏演员吴铭的《女驸马》选段“为救李郎离家远”,则以明快的节奏与诙谐的表演点燃了现场气氛,她将冯素珍的机智勇敢与少女情怀展现得活灵活现,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黄梅戏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唱会特别注重“老戏新演”,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中,青年演员王浩在保留传统“长锤”“急急风”锣鼓点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武术的腾挪翻跃,高难度的“旋子转体720度”引得观众阵阵惊呼;昆曲《长生殿·密誓》则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将“七月七日长生殿”的牛郎织女传说与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交织呈现,虚实结合的舞台效果让经典剧目更具视觉冲击力。
“以前总觉得戏曲是‘老古董’,今天现场听了才发现,里面的故事那么动人,唱腔那么美!”来自XX大学的大一学生王萌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说,她表示,自己是通过学校“戏曲进校园”活动报名来看演出的,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彻底被圈粉”,数据显示,本次演唱会观众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42%,创近年来戏曲演出观众年轻化新高。
“传统戏曲要传承,更要创新。”XX戏曲剧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演出,打破年轻人对戏曲的刻板印象,让他们看到,戏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将继续推出更多贴近年轻观众的创新剧目,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让戏曲艺术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演出在全体演员共同演唱的《梨园颂》中落下帷幕。“唱念做打写人生,喜怒哀乐演春秋……”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剧场内,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观众心中,这场演唱会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对话,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问答FAQs
Q1:作为戏曲新手,如何快速入门欣赏戏曲表演?
A:欣赏戏曲可以从“唱念做打”四个核心要素入手:一是“听唱腔”,关注不同流派的特色,如京剧的西皮流水明快,二黄深沉;昆曲的婉转细腻;越剧的柔美抒情,二是“看身段”,注意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如京剧的水袖功、趟马,昆曲的扇子功等,都是程式化的艺术表达,三是“品剧情”,了解剧目背后的故事与人物情感,传统戏曲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理解故事背景能更深入地感受表演,四是“观服饰脸谱”,戏曲服饰的颜色、纹样,脸谱的谱式(如红忠、黑直、白奸),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建议从经典剧目入手,如《牡丹亭》《霸王别姬》《女驸马》等,先感受故事,再逐步品味艺术细节。
Q2:当前戏曲传承中,年轻群体有哪些创新尝试?
A:年轻群体正以多元方式推动戏曲创新:一是“内容创新”,青年编剧将现代题材融入戏曲,如青春版《牡丹亭》以更紧凑的叙事贴近年轻人,新编京剧《红军故事》用戏曲讲述红色历史;二是“形式融合”,结合现代科技与艺术形式,如全息戏曲演唱会、戏曲元素与街舞、交响乐的跨界合作;三是“传播创新”,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戏曲账号,通过“戏曲变装”“唱段翻唱”等形式吸引年轻粉丝,如B站UP主“豫见小唐”将豫剧唱段改编成流行音乐,播放量超千万;四是“受众拓展”,通过“戏曲进校园”“戏曲工作坊”等活动,让青少年体验戏曲化妆、身段学习,培养年轻观众的兴趣与参与感,这些创新并非颠覆传统,而是在保留戏曲核心美学的基础上,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老艺术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