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我身边的戏曲故事征文

小时候我总觉得戏曲是“老古董”,电视里咿咿呀呀的唱腔,大人听得津津有味,我却捂着耳朵跑开,直到遇见楼下的王奶奶,我才明白,戏曲哪里是冰冷的表演,分明是藏在岁月里的、带着温度的故事。

我身边的戏曲故事征文

王奶奶是我们这栋楼的“戏曲活字典”,七十多岁了,头发花白却总梳得整整齐齐,夏天爱穿一件浅蓝的的确良衬衫,袖口卷得整整齐齐,每天清晨六点,她准会搬个小马扎坐在楼下梧桐树下,手里拿着一个老旧的半导体收音机,音量调得刚好,不吵人,却能让路过的人都听见那熟悉的旋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天仙配》的唱段从收音机里流出来,混着晨风和鸟鸣,像一幅会动的画。

我上小学时,总爱背着书包从她面前跑过,她会笑着招手:“丫头,慢点跑,看摔着!”有时我好奇,会凑过去看她手里的收音机,那是个掉了漆的红色收音机,天线用皮筋绑着,王奶奶说:“这收音机跟我儿子一样大,当年花了我半个月工资买的,里面呀,装着我半辈子的念想。”

真正让我走进戏曲世界,是三年级那年暑假,有天下午我写作业困得打盹,王奶奶端着一碗绿豆汤过来,放在我桌上说:“丫头,喝点汤醒醒神,奶奶给你唱段戏吧?”我还没来得及拒绝,她已经清了清嗓子,唱了起来:“海滩上沙儿细软软,海浪轻又柔,小船儿悠悠,漂向那远方……”是《小放牛》的调子,她的声音不算清亮,却带着股子甜糯,像刚熬好的米酒,醇厚又暖人,我抬头看她,她眼睛亮晶晶的,手轻轻打着拍子,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从那以后,我总爱搬个小板凳坐在王奶奶身边,听她讲戏里的故事。“你看这《梁祝》,”她指着收音机里播放的越剧,“祝英女女扮男装去读书,遇到梁山伯,两人情投意合,可祝员硬要把她嫁给马文才,最后两人化蝶飞走了,这戏啊,唱的就是‘情’字,不管过了多少年,真情永远不变。”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却记住了祝英台的红裙和梁山伯的白扇,记住了“十八相送”时那欲说还休的羞涩。

我身边的戏曲故事征文

后来王奶奶教我唱几句简单的戏词,她一句我一句,我总唱错调,她也不恼,只是笑着纠正:“吐字要轻,像含了颗糖,‘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你要把‘妹妹’唱得软软的,才像林妹妹的娇俏。”她还会拿出一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几张泛黄的戏票,有的是她年轻时和爷爷去剧场看的《红楼梦》,有的是儿子带她去省城看的《五女拜寿》,她摸着戏票说:“那时候看戏,得提前半小时排队,买站票也要看,戏里的悲欢离合,比电视剧还让人揪心。”

上了初中,课业忙了,去王奶奶家的时间少了,有次路过楼下,看见她正拿着手机,手指笨拙地滑动屏幕,旁边站着社区志愿者小哥哥,在教她用戏曲APP。“王奶奶,您看,这里面有越剧、黄梅戏,还能看字幕,您想看哪段就搜哪段。”王奶奶眼睛眯成一条缝,连连点头:“好,好!以后不用等收音机里的时间了,想听随时能听。”那天晚上,我路过她家窗前,看见她戴着老花镜,举着手机,正跟着屏幕里的演员唱“我家有个小九妹”,声音不大,却透着股子欢喜。

去年社区办戏曲晚会,王奶奶被邀请上台唱一段《碧玉簪》,她穿着一件崭新的紫色旗袍,头发盘得整齐,脸上化了淡妆,虽然腿脚不如以前利索,可一站上台,腰板挺得笔直,音乐响起,她开口唱:“为千金扮了丫环模样,来到这园中暗自悲伤。”声音还是那么清亮,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温柔,台下的掌声雷动,我看见她偷偷抹了抹眼角,嘴角却一直弯着。

现在我也学会了用手机听戏曲,越剧、黄梅戏、京剧,偶尔还会哼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王奶奶去年搬去儿子家住了,但我们还常通电话,她总说:“丫头,最近听戏了吗?新出了个《新龙门客栈》的戏,你肯定喜欢!”我在电话这头笑着应和,眼前却浮现出那个坐在梧桐树下、握着旧收音机的老人,浮现出她教我唱戏时眼里的光。

我身边的戏曲故事征文

原来戏曲从不是老古董,它是王奶奶年轻时的浪漫,是岁月里的牵挂,是藏在时光里的、最温暖的陪伴,它像一条线,一头连着过去,一头系着现在,把我和王奶奶,把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戏曲能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A1:戏曲之所以能跨越时代成为共同记忆,是因为它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承载着生活情感与文化基因,老一辈人从戏中看忠孝节义、悲欢离合,那是他们理解世界的“教科书”;戏里的唱腔、故事、服饰,成了他们青春的注脚,而戏曲中蕴含的“真善美”是永恒的,年轻人虽成长于不同时代,却能通过家人讲述、社区活动、新媒体传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从而成为连接代际的纽带,就像王奶奶的戏票、收音机,还有她教我的戏词,这些具体的物件和经历,让戏曲从“表演”变成了“记忆的载体”。

Q2:年轻人如何才能真正喜欢上戏曲?
A2:年轻人喜欢戏曲,不必强求“从头听懂”,可以从“兴趣点”切入,比如先被戏曲的服装、妆容吸引,像京剧的脸谱、越剧的古装,视觉上就有冲击力;或者找自己喜欢的剧种改编的流行歌曲、短视频,新龙门客栈》的戏曲版MV,用熟悉的旋律包装传统唱腔;再或者关注“戏曲+生活”的场景,比如社区戏曲晚会、学校社团的戏曲表演,甚至用戏曲元素做手账、穿搭,让戏曲变得“可触摸”,最重要的是身边人的影响,就像王奶奶用一碗绿豆汤、一段《小放牛》让我慢慢走进戏曲,长辈的陪伴和讲述,往往是最有效的“入门钥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