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琪第一次跟我学京剧,是在去年深秋的一个午后,她穿着件米白色针织衫,坐在琴房的老红木椅上,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眼睛却亮晶晶地盯着墙上梅兰芳的剧照,像怕惊扰了画里的人。“老师,我总听人说京剧‘老’,可我听《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怎么觉得每个字都在心里跳舞呢?”她的问题带着点怯生生的认真,倒让我想起自己初学京剧时,对着镜子练“云手”总踩不准鼓点的样子。
京剧的启蒙,往往从“听”开始,我告诉她,京剧不是“老”,是“厚”——像陈年的普洱,初尝略涩,细品才有回甘,我让她先放下“学表演”的执念,先学会“听戏”,每个周末的清晨,琴房都会飘出《四郎探母》的“叫小番”或《锁麟囊》的“春秋亭外风雨暴”,我让她听胡琴的过门:西皮流水的明快,二黄慢板的深沉,甚至鼓师那面单皮鼓“哒哒嗒嗒”的节奏里,都藏着人物的心跳。“你听《苏三起解》里,苏三唱‘洪洞县内无好人’,胡琴突然拉了个‘滑音’,像不像她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指着琴弦上的颤音,陈琪的眼睛慢慢睁大了,她忽然说:“我懂了!原来唱腔不是‘唱出来’,是‘流出来’的。”
听懂了,就该“练”了,京剧的“练”,是场和自己的较量,陈琪的“第一关”是“喊嗓”,清晨的公园里,我让她对着湖面练“啊——咿——哦——”,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别用嗓子喊,用丹田气!”我站在她身后,手掌轻轻贴着她的后腰,“想象你的气是从脚底板涌上来的,像泉水咕嘟咕嘟冒。”她起初总憋得脸通红,声音像破锣,练了半个月,终于能稳稳送出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尾音飘在湖面上,惊起几只水鸟,那天她咧嘴笑,眼睛弯成了月牙,我知道,她尝到“进步”的甜头了。
基本功的苦,是藏在细节里的,练“兰花手”,要求拇指和中指相捏,其余三指自然舒展,像一朵含苞的兰花,陈琪的手指总不听使唤,要么僵得像根棍,要么软得像面条,我让她每天回家用毛笔蘸水在桌上画“圆”,手腕放松,指节发力。“你看梅兰芳先生的兰花手,柔中带刚,像弱柳扶风,又像铁画银钩。”我给她看老照片里的手势,她忽然若有所思:“老师,这手是不是也得‘演’人物?苏三的手该是弱的,穆桂英的手就该是强的?”我点头,心里惊喜:这孩子,已经开始懂“戏”了。
真正的“入戏”,是从学第一出折子戏开始的,我选了《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杨贵妃的“醉”,不是真醉,是帝王冷落后的失意与强撑,陈琪起初总找不到“醉”的感觉,动作像做操,眼神空洞。“你先别急着做动作,想想杨贵妃的心情:她曾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如今等不到唐明皇,心里是什么滋味?是委屈,是不甘,还是故作娇嗔?”我让她坐在镜子前,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再睁开眼时,她的眼神变了,带着点迷离,带着点期盼,水袖轻轻一扬,竟有了几分“卧鱼”的韵味。
学唱腔时,她更较真。“‘海岛冰轮初转腾’的‘转’字,为什么要拐三个弯?”她反复听程砚秋先生的录音,琢磨每个气口、每个滑音。“这‘转’字,是杨贵妃看到月亮时,从‘等君’到‘怨君’的情绪转折,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漾开。”我给她示范,唱到“转”字时,气息微微下沉,声音带着点颤,像压抑着叹息,陈琪跟着学,一遍、两遍……第十遍时,她忽然哭了:“老师,我好像懂杨贵妃了——她不是醉在酒里,是醉在过去的荣光里,醒在现实的冷清里。”那一刻,我知道,京剧的“魂”,已经在她心里生了根。
半年后的汇报演出,陈琪站在台上,一身白色戏衣,水袖翻飞如雪,唱到“皓月当空,恰便是嫦娥离月宫”时,她的眼神清亮,声音圆润,台下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演出结束后,她跑过来抱住我,眼里闪着光:“老师,京剧不是‘老古董’,它是活的,会哭,会笑,会讲一辈子都讲不完的故事。”我摸了摸她额头的汗,想起她第一次来时绞着衣角的样子,忽然明白:传承京剧,从来不是教人“唱戏”,是让人在“唱戏”里,读懂中国人骨子里的温柔、坚韧与浪漫。
京剧基本功训练要点简表
训练项目 | 训练目的 | |
---|---|---|
喊嗓与气息 | 晨间练习“啊、咿、哦、咿”等母音,结合丹田呼吸法,控制气息长短与强弱 | 稳定气息,拓宽音域,保护嗓子 |
咬字归音 | 学习“十三辙”(如中东、江阳辙),掌握“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技巧 | 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避免“倒字” |
身段训练 | 兰花手、云手、台步、圆场等,强调“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姿态规范 | 提升肢体协调性,塑造人物气质 |
唱腔模仿 | 跟随名家录音(如梅兰芳、程砚秋)学唱西皮、二黄板式,模仿拖腔与气口 | 掌握京剧唱腔的韵律美与情感表达 |
人物理解 | 分析剧目背景、人物性格,通过眼神、表情传递情绪 | 避免“有形无神”,实现“形神兼备”的表演 |
相关问答FAQs
Q:学京剧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A:最难的不是“记动作”或“学唱腔”,而是“忘掉自己,成为角色”,很多初学者会执着于“动作标准”“音准无误”,却忽略了京剧的核心是“以歌舞演故事”,穆桂英挂帅》的“捧印”,不仅要动作利落,更要演出一个女子从“犹豫”到“担当”的心理转变,这需要长期的舞台实践和对生活的观察,让“人物”自然地从身体里“长”出来,而不是刻意“演”出来。
Q:年轻人学京剧,对个人成长有什么帮助?
A:京剧是“活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它教会人“专注”——练一个“云手”要练上百遍,才能做到“身随心动”;它教会人“审美”——唱腔的抑扬顿挫、服饰的纹样色彩,都是千年美学的积淀;它更教会人“共情”——通过杨贵妃的“悲”、穆桂英的“勇”,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厚重,这些能力,不仅能让年轻人更懂中国文化,也能让他们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一份“沉下心”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