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是20世纪京剧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花脸表演艺术家之一,被誉为“裘派”艺术的创始人,其以卓越的唱腔、表演和人物塑造能力,将京剧净行(花脸)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生于1915年,北京人,出身梨园世家,父亲裘桂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铜锤花脸,师从何桂山,以唱功见长,曾为谭鑫培配戏,有“铜锤大王”之称,这样的家庭背景为裘盛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艺术熏陶,他自幼耳濡目染,9岁便进入富连成科班,先后师从萧长华、郭仲霖、金仲仁等名家,初学老生,后因嗓音条件优越,在父亲指导下改习花脸。
在富连成科班期间,裘盛戎勤奋刻苦,打下了坚实的功底,他不仅继承了父亲铜锤花脸的“唱功”传统,更广泛吸收了郝寿臣“架子花脸”的表演精髓和金少山“金派”花脸的磅礴气度,郝寿臣以“架子花脸”的念白、身段见长,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金少山则嗓音宏亮,气势磅礴,有“十全大净”之称,裘盛戎博采众长,将铜锤花脸的“唱”、架子花脸的“做”熔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19岁出科后,他先后搭班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等人的剧团,长期与这些名家合作,在艺术上相互砥砺,逐渐确立了在京剧界的地位,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并称为“四大须生”时期的“黄金搭档”,其合作剧目如《将相和》《赵氏孤儿》等,至今仍是京剧舞台上的经典。
裘盛戎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唱腔的创新上,他突破了传统花脸唱腔的单一模式,创造出一种“刚柔相济、韵味醇厚”的新风格,被后人称为“裘派”唱腔,裘派唱腔的核心在于“脑后音”的运用,他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从胸腔、口腔共鸣的基础上,增加头腔共鸣,使得音色既浑厚饱满,又高亢通透,如《铡美案》中“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开”字,他以脑后音托起,字正腔圆,气势如虹,既有铜锤花脸的“金声玉振”,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他还擅长运用“擞音”(一种颤音技巧),使唱腔在行腔中顿挫有致,富有弹性,如《姚期》中“皇恩浩荡”的“皇”字,通过擞音的处理,既表现了姚期作为老臣的忠厚,又暗含其内心的忐忑,裘盛戎的念白也别具一格,他结合湖广音与中州韵,念白抑扬顿挫,如金石掷地,既有架子花脸的“脆、劲、准”,又不失铜锤花脸的“醇、厚、润”,如《连环套》中“窦尔墩在绿林称豪迈”的念白,豪迈中带着狡黠,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表演上,裘盛戎注重“以形传神”,通过眼神、身段、动作的配合,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塑造的包拯,不仅唱腔威严,更通过“蹉步”、“亮相”等身段,表现其铁面无私的刚正;他饰演的姚期,既有老臣的沉稳,又有对女儿的慈爱,通过“捋髯”、“摇头”等细微动作,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扮演的窦尔墩,则融合了架子花脸的矫健与铜锤花脸的稳重,“拜山”、“盗马”等场次中,身段干净利落,气势夺人,将绿林英雄的豪迈与粗犷表现得淋漓尽致,裘盛戎的表演,打破了传统花脸“重唱轻做”的局限,使花脸行当从“唱工配角”逐渐转变为“人物主角”,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力。
裘盛戎的代表剧目众多,涵盖了铜锤花脸、架子花脸等多个行当,以下为其部分经典剧目及角色特点:
剧目 | 角色 | 艺术特色 |
---|---|---|
《铡美案》 | 包拯 | 唱腔高亢激越,念白如雷贯耳,通过“打龙袍”“铡美案”等场次,塑造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 |
《姚期》 | 姚期 | 唱腔苍劲老辣,表演沉稳内敛,通过“辞官”“见女”等情节,展现老臣的忠厚与父爱 |
《将相和》 | 廉颇 | 唱念结合,身段刚健,通过“负荆请罪”等场次,表现老将的性格转变与爱国情怀 |
《盗御马》 | 窦尔墩 | 唱腔豪放洒脱,身段矫健灵动,通过“拜山”“盗马”等情节,刻画绿林英雄的豪迈 |
《红灯记》 | 鸠山 | 借鉴老生唱腔,塑造阴险狡诈的反派形象,突破传统花脸脸谱化表演 |
新中国成立后,裘盛戎积极投身京剧改革,参与了《红灯记》《芦荡火种》等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在《红灯记》中,他饰演日寇鸠山,一改传统花脸只扮忠臣或草莽英雄的局限,借鉴老生的润腔技巧,将角色的阴险、狡诈表现得恰到好处,为京剧现代戏的反派塑造提供了新范式,他的这一尝试,不仅拓展了花脸行当的表现范围,也推动了京剧艺术与时代发展的结合。
裘盛戎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创立的“裘派”艺术,成为京剧花脸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弟子遍及全国,如王晶华、邓沐玮、孟广禄等,均是其艺术的优秀传承者,他们不仅继承了裘派的唱腔与表演,更将其发扬光大,使裘派艺术在当代京剧舞台上依然焕发着生机,裘盛戎对京剧净行的革新,打破了行当之间的界限,促进了京剧艺术的融合发展,为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裘盛戎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早年因嗓音问题曾一度陷入困境,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发声方法的钻研,最终克服了困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晚年,他虽身患重病,仍坚持登台演出,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奉献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
相关问答FAQs
裘派唱腔的核心特点是什么?为何能成为京剧花脸的主流流派之一?
裘派唱腔的核心特点在于“刚柔相济、韵味醇厚”,具体表现为:一是“脑后音”的巧妙运用,通过头腔共鸣使音色浑厚通透,兼具气势与细腻;二是“擞音”的灵活处理,使唱腔顿挫有致,富有弹性;三是“字正腔圆”的咬字方法,注重以字带腔,声情并茂,裘派能成为主流流派,一方面在于其唱腔在继承传统(金派、郝派)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适应了不同剧目对人物塑造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于裘盛戎本人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其弟子广传衣钵,使裘派艺术得以广泛传播和发扬,至今仍是京剧花脸演员学习的典范。
裘盛戎在现代戏《红灯记》中塑造的鸠山形象有何突破?对京剧现代戏发展有何意义?
在传统京剧中,花脸行当多扮演忠臣、勇将或草莽英雄,反派角色往往脸谱化、程式化,裘盛戎在《红灯记》中塑造的鸠山,突破了这一局限:一是唱腔上,借鉴老生“润腔”技巧,避免传统花脸“炸音”的单一,使唱腔更具表现力,如“宴鸠山”一场中,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表现角色的伪善与阴险;二是表演上,摒弃传统脸谱化的“白脸”造型,通过眼神、语气、动作的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阴险狡诈的反派形象,如与李玉和对话时的“假笑”与“冷眼”,将角色的城府与毒辣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突破对京剧现代戏发展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花脸行当同样可以塑造复杂的现代人物,为京剧现代戏的角色塑造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京剧艺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力与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