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地处北部湾畔,是多民族聚居地,壮、汉、瑶等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这些戏曲既是民间娱乐的重要形式,更是承载当地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与审美追求的“活化石”,从壮乡山歌的悠扬到茶山采茶的欢快,从丝弦调的婉转到木偶戏的灵动,钦州戏曲以其多元魅力成为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将以经典片段为切入点,深入赏析其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钦州主要戏曲剧种概况
| 剧种 | 流行地区 | 主要特点 | 代表剧目 |
|--------------|----------------|------------------------------|------------------|
| 钦州壮剧 | 壮乡聚居区 | 壮语演唱,高腔为主,舞蹈粗犷 | 《三月三》《瓦氏夫人》 |
| 钦州采茶戏 | 全市农村 | 茶腔唱调,载歌载舞,生活气息浓 | 《采茶歌》《茶山情歌》 |
| 钦州丝弦戏 | 市区及周边乡镇 | 丝弦伴奏,文戏为主,唱腔细腻 | 《珍珠记》《龙母传奇》 |
| 钦州杖头木偶戏 | 城乡庙会 | 木偶操纵灵活,武打场面精彩 | 《白蛇传》《八仙过海》 |
壮剧《三月三·对歌》片段:山野间的情与韵
《三月三·对歌》片段取材于壮族传统歌圩,剧情展现青年男女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圩上,以歌传情、以歌择偶的浪漫场景,阿哥以“山歌好比春江水”起兴,阿妹以“采茶要采嫩芽尖”回应,一问一答间,情感如溪水般流淌。
艺术特色上,唱腔采用壮语“哎嗨腔”,高亢明亮,尾音拖长如山歌回荡,马骨胡的苍凉与铜鼓的浑厚交织,营造出山野间的空灵感,表演中,男女演员手帕翻飞、彩扇轻摇,脚步模拟“踩堂舞”的节奏,时而交错对视,时而转身背靠,将壮族青年含蓄又热烈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服饰为壮锦制作的右衽上衣、百褶裙,银项圈、手镯在阳光下闪烁,既彰显民族特色,又与歌圩的喜庆氛围相得益彰。
文化内涵层面,片段浓缩了壮族“以歌为媒”的婚恋习俗,更折射出对自然的敬畏——歌词中“春江水”“嫩芽尖”等意象,均源于农耕文明对土地的依赖,歌圩不仅是爱情交流的舞台,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一代代壮乡儿女在此传唱歌谣,延续着民族记忆。
采茶戏《采茶歌·茶山行》片段:劳作中的诗与乐
《采茶歌·茶山行》片段聚焦茶农清晨采茶的日常,晨曦微露时,茶农背着茶篮上山,手指在茶芽间翻飞,口中唱着“茶山青青茶花香,采茶姑娘上山岗”,唱腔为“茶腔”,旋律流畅如溪水,衬词“哟嗬咧”“嘿嘞”的加入,让唱词充满生活气息,仿佛能听见茶农的笑声在山谷回荡。
表演上,演员将劳作动作艺术化:弯腰时模拟“一芽一叶”的采摘,转身时展现茶篮的晃动,手指轻捻间仿佛有茶香溢出,笛子与二胡的伴奏轻快活泼,节奏与采茶动作的起落完美契合,形成“歌起于劳,舞生于作”的艺术效果,服饰为青色土布衣裤,头戴斗笠,既符合茶农身份,又与茶山的青翠色调融为一体。
这一片段不仅是劳动场景的再现,更传递着“勤劳即美”的价值观,钦州自古产茶,茶农将汗水与智慧融入戏曲,让平凡的劳作升华为诗意的艺术,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期盼。
丝弦戏《珍珠记·还珠》片段:孝道中的善与美
《珍珠记·还珠》取材于钦州“南珠”传说,讲述渔家女阿珠为救病母,将采得的夜明珠献出,官府感其孝心,予以表彰,片段中,阿珠捧着珍珠泣诉:“娘病床前药汤苦,女儿愿舍心头珠”,唱腔为“丝弦调”,以三弦、月琴伴奏,音色细腻婉转,字字含情,将不舍与决绝的矛盾心理刻画入微。
表演以文戏为主,演员通过“掩面泣”“捧珠望月”等程式化动作,眼神中既有对母亲的担忧,也有对舍珠的不舍,服饰为蓝布衫配珍珠头饰,朴素中透着温婉,珍珠的光泽与阿珠的纯真情愫相呼应,音乐融入沿海渔歌元素,旋律悠扬中略带哀婉,却因“孝感动天”的结局转为温暖。
片段以珍珠为媒,将钦州“南珠之乡”的地域文化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结合,传递出“善有善报”的价值观念,也展现了民间戏曲“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
杖头木偶戏《白蛇传·水漫金山》片段:方寸间的技与魂
钦州杖头木偶戏以操纵灵活、武打精彩著称,《水漫金山》片段中,木偶高约一米,头部、手臂关节可自由活动,白素素素贞为救许仙,与法海斗法,木偶演员通过“举”“捻”“提”等技巧,让白素素素贞的水袖翻飞如云,法海的禅杖挥舞带风,水浪效果通过蓝色绸布模拟,场面震撼。
唱腔融合了壮语与官话,白素素素贞的唱段高亢激昂,法海的唱段低沉威严,唢呐与锣鼓的节奏与打斗动作紧密配合,营造出“金戈铁马”的紧张感,木偶服饰华丽,白素素素素的白色披风绣着云纹,法海的袈裟缀有金线,细节精致,仿佛真人登台。
这一片段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民间传说与戏曲艺术的融合,木偶演员以“偶代人”,让方寸舞台演绎出人神之恋的悲欢,传递出对正义与爱情的追求,也体现了钦州工匠“以技传情”的执着。
钦州戏曲的片段赏析,是艺术形式的品味,更是地方文化的解码,从壮剧的山野豪情到采茶戏的劳动欢歌,从丝弦戏的细腻抒情到木偶戏的灵动奇幻,这些片段共同勾勒出钦州戏曲多元共生的艺术图景,也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认同,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弘扬这些戏曲艺术,对于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FAQs
-
问:钦州戏曲与其他广西地方戏曲(如桂剧、彩调剧)有何区别?
答: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唱腔和题材上,语言上,钦州壮剧以壮语演唱,保留民族词汇;桂剧用桂林官话,彩调剧多用桂柳方言,唱腔上,钦州壮剧的“哎嗨腔”、采茶戏的“茶腔”更具山歌韵味,桂剧融合昆曲等声腔更典雅,彩调唱腔更诙谐,题材上,钦州戏曲多取材本地历史(如瓦氏夫人)、民俗(歌圩)和特产(珍珠),桂剧多演历史故事,彩调以民间生活小戏见长。 -
问:钦州戏曲的传承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保护?
答:挑战包括:年轻观众流失、传承人断层、创新不足,保护措施:一是加强教育,将戏曲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二是扶持传承人,建立补贴制度,鼓励“师带徒”;三是推动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如灯光、音效),创排新剧目,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让戏曲“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