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玉堂春全剧 梅派

京剧《玉堂春》是传统戏中的经典之作,全剧以明代冤案为背景,通过苏三“落难-蒙冤-昭雪”的命运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底层女性的悲欢离合,尤以梅派演绎最具艺术感染力,梅兰芳先生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将苏三这一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既保留了青衣行当的端庄清丽,又融入了梅派艺术“中和之美”的精髓,使该剧成为梅派青衣的代表作之一。

京剧玉堂春全剧 梅派

全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核心场次包括《嫖院》《起解》《三堂会审》《监会》《团圆》等。《女起解》与《三堂会审》是梅派演员必学的重头戏。《女起解》中,苏三身披罪衣罪裙,手戴枷锁,被解差崇公道押解至太原府,梅派在此折戏中,通过唱腔与身段的结合,将苏三的悲愤、无助与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苏三离了洪洞县”的西皮导板转原板,旋律如泣如诉,梅兰芳先生以“脑后音”与“擞音”的运用,使唱腔既圆润又富有穿透力,字字含情,句句带泪,身段上,苏三的“蹉步”“跪步”配合眼神的游移,将囚途的艰辛与内心的煎熬刻画入微,即便是一个简单的“甩袖”或“整鬓”,都蕴含着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三堂会审》则是全剧的高潮,苏三在潘必正、刘秉义、王金龙(王景龙)三堂会审中,一边陈述冤情,一边试探旧情,梅派在此折戏中,以“唱做并重”见长,唱腔上,西皮流水、西皮摇板等板式的转换,既展现了苏三的机敏伶俐,又传递出她对王金龙的爱恨交织,梅兰芳先生特别注重“气口”的运用,如“洪洞县内无好人”的唱段,通过断句与气口的控制,将苏三的委屈与愤慨推向高潮,表演上,苏三的水袖功堪称一绝,“抖袖”“翻袖”“掩袖”等动作,配合眼神的“羞、惊、疑、喜”,将一个从惶恐到试探,再到认出旧爱时的百感交集,层次分明地呈现于舞台,尤其是面对王金龙时的欲言又止,梅派以“含而不露”的表演风格,将少女的羞涩与冤屈的悲凉融为一体,令人动容。

梅派《玉堂春》的艺术特色,在于“以情带声,以形传神”,梅兰芳先生强调“表演要像生活一样自然”,因此在塑造苏三时,他既注重程式化的规范,又追求人物的真实感,无论是《嫖院》中苏三的天真烂漫,还是《团圆》中历经磨难后的含泪带笑,梅派都以“中和”为度,不刻意煽情,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这种“情”与“美”的统一,正是梅派艺术历经百年仍不衰的魅力所在。

京剧玉堂春全剧 梅派

核心场次 主要情节 梅派艺术特色
《女起解》 苏三被押解至太原府,途中心声独白 唱腔“西皮导板转原板”如泣如诉,身段“蹉步”“跪步”展现囚途艰辛,眼神传递悲愤无助
《三堂会审》 苏三在公堂上陈述冤情,试探旧情人 唱腔“西皮流水”机敏流畅,水袖功“抖袖”“翻袖”配合眼神“羞、惊、疑、喜”,层次分明
《团圆》 王金龙相认,冤案昭雪,终成眷属 唱腔“西皮二六”明快含蓄,身段“转身”“整鬓”传递喜悦,眼神“含羞带怯”尽显少女情态

FAQs

  1. 问:梅派《玉堂春》与其他流派(如程派)在唱腔上有何区别?
    答:梅派唱腔讲究“圆润婉转,刚柔并济”,以“平腔”为主,吐字清晰如珠落玉盘,情感表达含蓄内敛;程派则强调“脑后音”与“擞音”的苍劲悲凉,唱腔棱角分明,情感外放,女起解》中“苏三离了洪洞县”,梅派唱来流畅自然,程派则更显悲怆愤懑,各具韵味。

  2. 问:梅派演员在演绎苏三时,如何平衡青衣的端庄与悲剧人物的凄苦?
    答:梅派以“形神兼备”为准则,通过“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表演实现平衡,端庄方面,保持青衣“稳重大方”的身段,如站姿中正,水袖轻柔;凄苦则通过眼神、细节动作传递,如《起解》中低头含泪的微表情,《会审》中颤抖的双手,既不失青衣的规范,又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悲苦,达到“悲而不伤,美而不媚”的境界。

    京剧玉堂春全剧 梅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