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苏武牧羊》作为传统骨子老戏,以西汉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屈十九载的故事为蓝本,歌颂了“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在当代京剧舞台的演绎中,国家京剧院优秀老生演员杜鹏的版本尤为深入人心,他以扎实的唱念功底、细腻的人物刻画,让这一经典形象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杜鹏演绎的《苏武牧羊》,首先在唱腔上展现了“老生行当”的深厚底蕴,苏武这一角色需兼具文臣的儒雅与使节的刚毅,唱腔设计以“二黄”声腔为主,辅以“西皮”的明快,形成悲怆与昂扬交织的情感层次,开篇“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的【二黄导板】,杜鹏以“脑后音”托起高腔,苍凉中透出不屈,如孤鸿穿云,瞬间将观众带入北海牧羊的苦寒情境,转入【回龙】“想当年在朝为官居宰辅”,他运用“擞音”与“颤音”,既表现苏武对往昔的追忆,又暗含对现实的悲愤,字字如珠,情感层层递进,核心唱段“苏武牧羊北海边”的【二黄原板】,他通过“气口”的精准控制,将“渴饮雪、饥吞毡”的艰辛唱得字字铿锵,而“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的唱词,则以“炸音”凸显人物意志,唱腔与情感高度统一,形成“一声唱尽千古事”的艺术感染力。
在表演细节上,杜鹏注重“以形传神”,通过身段、眼神、念白的配合,立体呈现苏武的内心世界,剧中“劝降”一场是重头戏,匈奴卫律以高官厚禄诱降,杜鹏通过“立身中正”的身姿与“目不斜视”的眼神,展现苏武“富贵不能淫”的定力;念白上,他采用韵白与京白结合,卫律的言语如毒蛇吐信,苏武则以“冷笑”回应,字字如刀,掷地有声,而当“斥李陵”时,他通过“髯口功”的抖动与脚步的踉跄,既表现苏武对故人的痛心,又凸显其“威武不能屈”的刚烈,细节处见真章,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坚守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持节”这一核心道具,杜鹏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无论是风雪中紧握节杖的颤抖,还是归汉时抚摸节杖的老泪,都让“节杖”成为人物精神的物化象征,传递出“使节不辱”的厚重力量。
杜鹏的演绎还体现在对传统程式的创新性运用上,传统《苏武牧羊》中“牧羊”一场的身段较为程式化,而他在保留“甩袖”“捋髯”等经典动作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对“真实感”的追求,模拟苏武与羊群互动时,他通过眼神的游移与手势的轻柔,表现人物在孤独中对生命的珍视;风雪夜蜷缩的场景中,他借鉴话剧“肢体语言”的细腻,通过蜷缩、颤抖等动作,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渴饮雪、饥吞毡”的极端艰苦,既不失京剧写意之美,又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
从艺术传承的角度看,杜鹏的版本既继承了李和曾、张学津等前辈艺术家的“派腔”精髓(如李派“高亢激越”与张派“委婉深沉”的结合),又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嗓音宽厚高亮,中音区饱满,高音区通透)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对唱腔的打磨不追求“炫技”,而是以“情带声”,让每个音符都服务于人物塑造,这种“宁拙毋巧”的艺术追求,正是传统京剧“以情动人”核心精神的当代诠释。
杜鹏《苏武牧羊》主要唱段与表演特点分析
唱段名称 | 板式结构 | 情感基调 | 表演细节 | 杜鹏演绎亮点 |
---|---|---|---|---|
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 | 【二黄导板】【回龙】 | 悲怆、孤愤 | 望向远方,握节杖的手微微颤抖 | “脑后音”运用,高腔穿云裂石 |
苏武牧羊北海边 | 【二黄原板】【散板】 | 坚毅、苍凉 | 模拟饮雪、吞毡的动作 | “气口”控制,字字铿锵凸显意志 |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 | 【西皮导板】【快板】 | 愤怒、斥责 | 髯口功配合脚步的急促移动 | “炸音”爆发,展现刚烈气节 |
十八年困苏武在沙漠 | 【二黄慢板】 | 沧桑、思念 | 抚摸节杖,眼神望向故土 | 委婉中带苍凉,唱腔如泣如诉 |
相关问答FAQs
Q1:杜鹏在《苏武牧羊》中,是如何通过唱腔变化表现苏武不同阶段的情感的?
A1:杜鹏通过唱腔板式与音色的对比,精准呈现苏武的情感演变,初被扣留时,用【二黄导板】【回龙】的高亢与苍凉,表现悲愤与不屈;牧羊期间,以【二黄原板】的中正与【散板】的自由,结合“擞音”“颤音”,传递孤独与坚守;归汉前夕,通过【二黄慢板】的舒缓与深沉,融入“脑后音”与“气口”,抒发沧桑与思念,历尽难中难”一句,他用“炸音”突出“难”字,既表现苦难之深,又彰显意志之坚,情感层次分明。
Q2:京剧《苏武牧羊》的主题在当代有何现实意义?杜鹏的演绎如何强化这一意义?
A2:京剧《苏武牧羊》的主题“坚守气节、忠贞报国”,在当代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文化自信”的呼应,杜鹏通过“以情带声”的唱腔与“以形传神”的表演,强化了苏武“普通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力量”,他并未将苏武塑造成“高大全”的符号,而是通过“劝降”时的沉默、“斥李陵”时的痛心,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真实,让观众感受到“坚守”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对信念的执着,这种“接地气”的演绎,让传统精神更易引发当代观众共鸣,赋予剧目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