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是京剧传统剧目《龙凤呈祥》中的核心折子戏,取材于《三国演义》“甘露寺刘备招亲”的经典桥段,以孙刘联姻的政治博弈为主线,通过吴国太甘露寺相亲、乔玄巧劝国太、赵云护卫刘备等情节,展现了人物的智慧与权谋,该剧目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并重,凝聚了京剧艺术的精华,其角色名单不仅是演员阵容的体现,更承载着不同流派的艺术传承与经典演绎。
甘露寺京剧核心角色及行当归属
甘露寺的角色设置充分体现了京剧“生旦净丑”行当的分工协作,主要角色及其行当如下:
角色 | 行当 | 扮演特点与流派代表 |
---|---|---|
乔玄 | 老生 | 马派(马连良)、谭派(谭富英)为主,唱腔苍劲,念白爽朗,以“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唱段著称。 |
孙权 | 净角 | 裘派(裘盛戎)、金派(金少山)为宗,注重架子功,念白铿锵,突出权谋与霸气。 |
刘备 | 老生 | 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为基,唱腔沉稳,身段儒雅,塑造仁君形象。 |
吴国太 | 老旦 | 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为要,嗓音宽厚,念白老练,体现长辈威严。 |
赵云 | 武生 | 盖派(盖叫天)、俞派(俞振庭)为范,靠旗功、把子功精湛,展现忠勇英武。 |
鲁肃 | 老生 | 王派(王凤卿)、周派(周信芳)为辅,念白诙谐,穿插喜剧色彩。 |
乔福 | 丑角 | 萧派(萧长华)为尊,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体现市井人物的机灵。 |
经典流派与代表演员的艺术塑造
甘露寺的魅力在于不同流派演员对角色的个性化诠释,形成了“一戏多演、各具千秋”的艺术特色。
老生行当的乔玄是剧目的灵魂人物,马派传人马连良的演绎堪称标杆,他在“劝千岁”唱段中,以【西皮流水】板式为基础,结合“擞音”与“脑后音”,唱腔既流畅又富于层次,念白如“想当年卧龙岗散淡淡”一句,融入了京白与韵白的融合,将乔玄作为国老的老成谋虑与忠心耿耿刻画得入木三分,谭派名家谭富英则更注重唱腔的“脆亮”,通过“擞音”与“滑音”的运用,凸显乔玄的机智圆融,其版本在20世纪40年代风靡一时,成为老生唱段的范本。
净角孙权的塑造以裘派裘盛戎最具代表性,他突破了传统净角“重唱轻念”的局限,在唱腔中融入“脑后音”与“炸音”,如“劝千岁”后的念白“刘备过府,乃国家大事”,通过气口的控制与语速的顿挫,将孙权表面联姻、实则设局的心机外化,金派金少山的演绎则更显“架子花脸”的威猛,身段大开大合,念白如金石掷地,突出了孙权作为东吴之主的霸气与焦虑,形成“裘派重情、金派重势”的艺术对比。
老旦吴国太虽戏份不多,却是推动剧情的关键,李派李多奎的嗓音“脑后音”饱满,如“来来来,随为娘甘露寺内走一番”唱段,通过“擞音”与“擞腔”的结合,将吴国太的深明大义与长辈威严融为一体;孙派孙甫亭则更注重“做派”,通过眼神与手势的变化,展现吴国太对刘备的细致观察与最终认可,成为老旦“唱做并重”的典范。
经典版本与传承脉络
甘露寺的舞台版本丰富,不同时代的演出各具时代特色,20世纪50年代,中国京剧院编排的《龙凤呈祥》(含甘露寺)由马连良(乔玄)、裘盛戎(孙权)、谭富英(刘备)、李和曾(后刘备)、王晶华(吴国太)联袂,形成了“生旦净丑无一不精”的“黄金阵容”,其录音成为后世学习的蓝本,80年代,上海京剧院的版本由李炳淑(吴国太)、李春城(孙权)主演,在音乐上加入了小提琴伴奏,尝试京剧与西洋乐的融合,引发争议但推动了创新,当代,北京京剧院的王蓉蓉(吴国太)、杜镇杰(刘备)等演员的演绎,则更注重传统程式的回归,在念白与身段上严格遵循“老路”,体现了对经典的敬畏。
相关问答FAQs
问:甘露寺中乔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唱段为何能成为京剧经典?
答:该唱段能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其唱腔设计的精妙,以【西皮流水】板式为基础,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便于观众记忆;唱词内容贴合人物性格,乔玄以“联姻抗曹”为由,巧妙化解孙权杀机,既体现了老臣的智慧,又推动了剧情发展;流派名家的演绎赋予其生命力,马连良通过“擞音”“脑后音”的运用,将唱段的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形成了“马派”独有的艺术风格,经久不衰。
问:裘派与金派在扮演孙权时,在表演风格上有何核心区别?
答:裘派裘盛戎的孙权更侧重“唱念的细腻”,唱腔以“脑后音”为基础,融入“擞音”与“滑音”,如“刘备过府”的念白,通过气口的控制与语速的顿挫,展现孙权的权谋与心虚;念白上注重“抑扬顿挫”,避免一味“炸音”,突出人物的复杂性,金派金少山的孙权则更强调“架子的威猛”,身段大开大合,如“升帐”时的亮相,通过“跨腿”“亮相”等动作,凸显东吴之主的霸气;唱腔以“炸音”为主,音色洪亮,念白如金石掷地,更侧重人物的外在气势,两者一“内敛”一“外放”,形成了裘派重“情”、金派重“势”的艺术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