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英作为豫剧“崔派”艺术的杰出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艺术生涯与经典剧目《包青天》系列紧密相连,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她以醇厚饱满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将豫剧旦角艺术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尤其在《包青天》相关剧目中,既传承了传统戏曲的程式之美,又赋予角色鲜明的时代个性,成为豫剧史上不可忽视的艺术丰碑。
艺术生涯与《包青天》的渊源
张宝英1939年出生于河北魏县,1959年拜豫剧大师崔兰田为师,深得“崔派”艺术真谛,崔派以“大腔大口、悲凉醇厚”著称,擅长塑造端庄坚韧、命运多舛的女性形象,这与《包青天》剧目中诸多女性角色的特质高度契合,在《包青天》系列中,张宝英虽未直接饰演包拯(花脸行当),但通过饰演《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包青天·打龙袍》中的李后、《秦香莲后传》中的香莲等角色,以旦角的视角串联起包拯“铁面无私”背后的家国情怀与人性温度,形成了“青天断案、红颜诉冤”的经典艺术组合,她主演的《包青天》剧目通过舞台演出、电台录音、电视录制等多种形式传播,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观众心中的“豫剧记忆”,其主演的《铡美案》全剧音像资料至今仍是豫剧教学与传承的范本。
经典剧目中的角色塑造与表演艺术
在《铡美案》中,张宝英饰演的秦香莲堪称“崔派”青衣的巅峰之作,该剧以“陈世美不认妻”为核心矛盾,秦香莲从携子上京的期盼,到被逐后的悲愤,再到公堂对峙的刚烈,情感层次丰富,张宝英的表演中,唱腔是塑造人物的核心武器:在“见皇姑”一场中,她运用“崔派”特有的“脑后音”与“擞音”,以“导板-慢板-二八板-流水板”的板式变化,将秦香莲“强压悲泪诉冤情”的隐忍与“怒斥陈世美”的激愤交织,尤其是“驸马爷你近前看端详”一段,唱腔由低回婉转转为高亢激越,辅以颤抖的水袖与含泪的眼神,将一个被弃弱女的坚韧与悲怆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铡美”一场中,她以“跪步”“甩袖”等程式动作,配合“哭板”的撕心裂肺,既展现了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又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对秦香莲的遭遇产生强烈共情,使“包青天为民做主”的主题更具感染力。
在《包青天·打龙袍》中,张宝英饰演的李后(李妃)则展现了“闺门旦”的端庄与“老旦”的沉稳,剧中李后流落民间多年,与包拯相认时,她以“内敛的唱腔”与“克制的表演”传递出“悲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复杂心境。“打龙袍”一场中,当包拯为其讨回公道,她接过凤冠时的颤抖与凝视,张宝英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将“失而复得”的激动与“历经沧桑”的感慨融为一体,唱腔上借鉴“崔派”的“润腔”技巧,以“下滑音”“装饰音”增添唱句的韵味,使李后的形象既符合宫廷贵妇的仪态,又饱含民间生活的真实质感。
艺术特色与传承影响
张宝英在《包青天》系列中的表演,形成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她的唱腔在“崔派”基础上,融入个人对人物的理解,既有传统豫剧的“本腔”质朴,又有“膛音”的洪亮,尤其擅长通过“气口”控制与“节奏”变化,展现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表演上,她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水袖运用更是炉火纯青,无论是“云手”“穿袖”的飘逸,还是“抖袖”“翻袖”的激烈,都与唱腔、念白精准配合,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她对剧本的改编与创新也推动了《包青天》剧目的现代化:在保留传统“折子戏”精华的基础上,整合剧情、丰富人物背景,使故事逻辑更清晰,人物形象更立体,例如在《秦香莲后传》中,她新增了香莲抚养儿女、陈世美认子等情节,既延续了经典,又拓展了故事的深度。
作为“崔派”掌门人,张宝英通过《包青天》等剧目的传承,培养了大量豫剧人才,她坚持“传统为根、创新为魂”,要求弟子在继承“崔派”唱腔与表演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创作,其弟子如李素萍、陈清华等,均已成为豫剧界的中坚力量,将《包青天》等经典剧目延续至今,她参与录制的《包青天》音像资料,通过数字化传播走向全国,甚至海外,让更多人领略到豫剧艺术的魅力,为豫剧的“活态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问答FAQs
Q1:张宝英在豫剧《包青天》系列中主要饰演哪些角色?各有哪些经典唱段?
A1:张宝英在《包青天》系列中主要饰演旦角角色,核心包括:
- 《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经典唱段有《见皇姑》“驸马爷你近前看端详”、 《公堂》“陈世美昧良心神鬼难容”,展现了秦香莲的悲愤与刚烈;
- 《包青天·打龙袍》中的李后:经典唱段有《见包拯》“十年流落在外乡”,唱腔沉稳醇厚,体现李后的沧桑与坚韧;
- 《秦香莲后传》中的香莲:新增唱段《抚养儿女》《怒斥陈世美》,在传统基础上丰富了人物的情感层次。
这些唱段集中体现了“崔派”唱腔“悲凉激越、醇厚饱满”的特点,成为豫剧旦角的经典教材。
Q2:豫剧《包青天》中张宝英的表演与其他流派有何不同?
A2:张宝英的表演以“崔派”为根基,与其他流派相比,其独特性在于:
- 唱腔上,“崔派”强调“大口落音”与“脑后音”,张宝英的唱腔更显“刚柔并济”,如秦香莲的唱段既有悲怆的低回,又有抗争的高亢,区别于常派(常香玉)的“明亮华丽”和马派(马金凤)的“高亢粗犷”;
- 表演上,她注重“内敛的情感表达”,通过眼神、水袖等细节传递人物内心,而非外化的身段动作,铡美案》中“跪诉”一场,她以“颤抖的指尖”与“含泪的凝视”替代大幅度的肢体动作,更显真实感人;
- 人物塑造上,她赋予传统角色“现代意识”,如秦香莲不仅是“被弃弱女”,更具有“为母则刚”的坚韧与“维护正义”的自觉,使人物更具时代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