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总觉得表嫂高玉英身上有种特别的“魔力”,她不是那种能说会道的人,平日里话不多,可只要一开口唱豫剧,整个院子仿佛都跟着她的调子活了起来,那时我住在乡下,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庙会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而庙会上的重头戏,就是表嫂带着村里的戏班子唱豫剧,她演《花木兰》时,眼神里的英气能把台下人的心都攥住;唱《穆桂英挂帅》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高亢的嗓音能传到村口的老槐树下,连爱打瞌睡的老汉都会跟着拍手叫好,后来我才知道,表嫂的“魔力”里,藏着她对豫剧三十多年的坚守,藏着一个农村女人对传统文化的赤诚。
“借”表嫂,是为了借一份“戏魂”
去年秋天,市里要办“非遗进校园”活动,我们中学想排一出豫剧选段,可没人会教,音乐老师犯了难:“豫剧这东西,光靠视频学,学不到骨子里啊。”我忽然想起表嫂,立刻给家里打电话,说要“借”表嫂来教戏,电话那头,表嫂的声音带着笑:“借表嫂?咋还说得跟借东西似的,只要能帮娃娃们学戏,表嫂随时来。”
“借”表嫂,哪里是只借她的技艺?我是想借她那份“戏魂”,表嫂高玉英今年五十二岁,从十八岁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戏,至今已经唱了三十四年,她没上过戏校,没拜过名师,却把豫剧的“味”唱得比谁都正,她常说:“戏是演给老百姓看的,得有烟火气,得让人听着心里头热乎。”这话我当时似懂非懂,直到她真的来到学校,我才明白什么是“戏魂”。
表嫂的“豫剧课”:从“咿咿呀呀”到“戏里人生”
表嫂到学校那天,背了个洗得发白的布包,里面装着她的“宝贝”——一把用了二十多年的折扇,一张手写的唱词本,还有一小瓶润喉的蜂蜜水,她没急着教唱腔,先让我们坐下:“学戏先学做人,戏里的人什么样,戏外的人就得什么样。”
她教的第一段戏是《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表嫂拿着折扇,边唱边比划:“你们听,‘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这一句要唱出不服气的劲儿,但也不能太冲,花木兰是个孝顺姑娘,是跟爹爹讲理,不是吵架。”她示范的时候,眼神忽而委屈,忽而坚定,手指在空中划出弧线,仿佛真的站在了古代的织房里,我们这群十几岁的孩子,一开始还嘻嘻哈哈,可看着表嫂认真的样子,渐渐都安静下来,跟着她一句一句地学“咿——呀——”,学她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学她吐字时把“花”字唱得又轻又柔。
最难的是身段,表嫂说:“豫剧的身段不是随便扭的,得有根,比如兰花指,不是翘起手指就完了,得从肩膀到手腕都带着劲儿,像捏着一朵刚开的茉莉。”她让我们对着镜子练,可我们不是翘得太高,就是手腕僵硬,表嫂不急,一个一个地纠正:“你看你,手指像根棍子,得让它‘活’起来,想象花木兰在绣房里绣花,手指得是轻的、柔的。”她拉着我的手,带着我比划,她的手掌粗糙,却很温暖,掌心的老茧硌着我的手,却让我莫名安心。
课间休息时,表嫂给我们讲她学戏的故事,她刚学戏那会儿,村里条件差,没练功房,每天天不亮就跑到村口的麦地里吊嗓子,冬天寒风刺骨,嘴里的热气刚出来就冻成白霜;没戏服,就借邻居家的红被面改成长衫,腰里系根草绳当腰带;有一次演《穆桂英挂帅》,从城楼上跳下来,不小心摔断了腿,可她躺了三天,又拄着拐杖上台了。“为啥?”表嫂笑着说:“因为戏台底下有那么多眼巴巴等着的人,我不能让他们失望。”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她的“戏魂”,就是这份“不能让人失望”的执着。
一张表格里的“豫剧密码”:表嫂的艺术人生
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豫剧,表嫂给我们整理了一张表格,把她学戏的经历和豫剧的知识都写了进去,那张表格,后来成了我们班最受欢迎的“非遗教材”。
项目 | |
---|---|
从艺时间 | 1989年(18岁)开始学戏,至今34年 |
师承 | 村里老艺人“铁嗓子”李狗剩(非科班,民间戏班出身) |
擅长行当 | 闺门旦、刀马旦(如花木兰、穆桂英、秦香莲) |
代表剧目 |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七品芝麻官》 |
唱腔特点 | 常派风格为主,吐字清晰,刚柔并济,高亢处如裂帛,婉转处如流水 |
舞台风格 | “接地气”:唱词会用方言,身段融入民间动作(如挑水、纺纱),让老百姓听得懂、喜欢看 |
最难忘的演出 | 2003年村庙会,演《穆桂英挂帅》时突降暴雨,她坚持演完,嗓子哑了仍唱完最后一句“我不挂帅谁挂帅” |
对年轻人的寄语 | “戏老,但不老,里面有老祖宗的智慧,你们年轻人学了,就是给老东西插上了翅膀” |
看着这张表格,我忽然发现,表嫂的豫剧里,不仅有“唱念做打”,还有农村生活的烟火气,有老一辈艺人的坚守,更有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根,她不是什么“名家”,却用最朴素的方式,把豫剧的“魂”传给了我们。
“借”来的成长,是豫剧给的礼物
三个月后,我们在学校的汇报演出上表演了《花木兰》选段,当我站在舞台上,唱出“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时,眼前仿佛出现了表嫂在麦地里吊嗓子的身影,听到了她说的“戏比天大”,演出结束,台下掌声雷动,我看见表嫂坐在第一排,眼里闪着泪光,像个得了奖的孩子。
后来我才知道,表嫂这次来教戏,偷偷瞒着家里人,她患有高血压,医生让她少熬夜,可她每天备课到凌晨,还把自己的戏服借给同学们穿。“只要能让娃娃们喜欢豫剧,这点累算啥?”她笑着说。
我常常会跟着表嫂的视频学唱豫剧,手机里存着她教我的唱词本,上面有她用红笔写的批注:“这里要吸气,像闻花香”“花木兰的‘花’字,要唱出女儿家的柔”,我知道,“借”表嫂,不仅学会了唱戏,更借到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借到了一份面对困难时的执着,借到了一份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表嫂高玉英常说:“豫剧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我想,只要还有像表嫂这样的人,还有愿意“借”她的人,这宝贝,就永远不会老。
相关问答FAQs
问:为什么说“借表嫂”不仅是一次技艺学习,更是一次文化传承?
答:“借表嫂”表面上是借她的豫剧技艺,实则是借她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表嫂的教戏方式不仅是教唱腔、身段,更融入了她对“戏比天大”的理解(如带伤演出、坚持方言唱词),以及她对“学戏先学做人”的育人理念,这种从“技”到“道”的传递,让年轻人在学习豫剧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敬业”“诚信”“执着”的精神内核,这正是文化传承的核心——技艺可学,而精神需“借”。
问:表嫂作为民间豫剧艺人,她的艺术风格与专业院团有何不同?这种“接地气”的风格对豫剧传承有何意义?
答:表嫂的艺术风格以“民间性”和“生活化”为特色,她没有受过专业院校的规范化训练,唱腔中融入了方言韵味(如豫东方言的尾音处理),身段动作借鉴了农村劳动场景(如纺纱、挑水的动作),剧目选择也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如《七品芝麻官》的民间智慧),这种“接地气”的风格让豫剧不再是“高台上的艺术”,而是走进田间地头的“生活戏”,对传承而言,它保留了豫剧最本真的“根”——源于民间、服务民间,让年轻人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从而更愿意亲近和传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