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生演员孙岳(1938-2015)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代表性京剧艺术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精湛的表演技艺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在京剧界享有盛誉,他的艺术之路根植于传统,师承脉络清晰,既深得谭派艺术的精髓,又广泛吸收各流派之长,最终形成了兼具“谭派挺拔”与“马派潇洒”的个人风格,要全面了解孙岳的艺术渊源,需从他的启蒙学习、正式拜师及后续的艺术探索三个维度展开。
启蒙学习:家庭熏陶与早期启蒙
孙岳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家庭环境为他接触京剧提供了天然土壤,尽管他的父辈并非专业京剧演员,但家中常有京剧爱好者聚会,孙岳自幼耳濡目染,对京剧老生行当产生了浓厚兴趣,少年时期,他进入北京艺培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前身之一)接受系统训练,启蒙老师为老生名家王少芳,王少芳工谭派,教学严谨,注重基本功训练,为孙岳打下了坚实的唱念做打基础,这一阶段,孙岳学习了《捉放曹》《失街亭》《空城记》等谭派基础剧目,初步掌握了老生表演的规范和要求,为其后续师承谭派埋下伏笔。
正式拜师:深得谭派真传
孙岳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师承,是拜入“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门下,谭富英作为谭派艺术的第三代传人(创始人谭鑫培为第一代,谭小培为第二代),其嗓音高亢脆亮,唱腔酣畅淋漓,表演质朴大方,形成了“京派老生”的重要流派,1956年,18岁的孙岳经人引荐,正式拜谭富英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开启了系统学习谭派艺术的关键阶段。
在谭富英的指导下,孙岳不仅精研谭派经典剧目,更深刻领悟了谭派艺术的“神韵”,谭富英教学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注重表演的“真实感”与“生活化”,反对刻意雕琢,孙岳在学习中严格遵循师父的要求,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均力求精准,在学习《定军山》时,谭富英特别强调黄忠老当益壮却又不失英气的神态,要求唱腔既要苍劲有力,又要透出豪迈之气;在《捉放曹》中,陈宫的“唱、念、做”需层次分明,从曹操误杀吕伯奢时的震惊,到与曹操同行时的矛盾,再到最终弃曹时的决绝,情感变化需细腻自然,孙岳通过反复揣摩,逐渐掌握了谭派“唱腔挺拔、身段利落、念白铿锵”的艺术特点,其表演既有谭派“阳刚之美”,又不失人物的内在情感深度。
除传统剧目外,谭富英还根据孙岳的嗓音条件和个人特点,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些剧目,如《桑园会》《南天门》等,进一步丰富了孙岳的表演 repertoire,在跟随谭富英学习的数年间,孙岳不仅技艺突飞猛进,更深刻理解了谭派艺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在人物塑造上融入自己的理解,这为他日后形成个人风格奠定了重要基础。
博采众长:融合马派与时代精神
孙岳的艺术成长并未局限于谭派,他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各流派之长,尤其是对马派艺术的借鉴,使其表演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感,马派创始人马连良以“潇洒飘逸”著称,唱腔圆融流畅,表演细腻传神,与谭派的“刚劲”形成鲜明对比,孙岳在深谙谭派之后,主动向马派名家请教,如观摩马连良的《赵氏孤儿》《甘露寺》等剧目,学习其“做派”中的“巧”与“情”,并将马派“念白抑扬顿挫、身段灵活多变”的特点融入自己的表演中。
在《将相和》一剧中,孙岳饰演蔺相如,既保留了谭派唱腔的挺拔,又借鉴了马派表演的潇洒:在“负荆请罪”一场,他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从愤怒到释然)、身段的自然流转(从端坐到起身相扶),将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怨”的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谭马融合”的表演风格,既尊重了传统剧目的规范,又赋予人物新的时代内涵,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孙岳还积极参与现代京剧的创作与演出,如在《红灯记》中饰演李玉和,《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等,在这些现代戏中,他将传统老生的表演技巧与人物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程式的束缚,探索了京剧现代化的路径,在《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提小铁笼”动作,既借鉴了传统老生“提袍”的身段,又融入了革命者沉稳坚毅的气质,做到了“传统程式”与“人物塑造”的有机统一。
艺术传承与成就
孙岳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者,更是一位积极的传承者,他先后在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担任主演,并长期致力于京剧教学,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如谭孝曾、张建国等,将谭派及自身的艺术经验薪火相传,他的表演风格被归纳为“宗谭而不泥谭,融马而不失谭”,既保留了传统流派的精髓,又融入了个人对人物的理解和时代的审美,成为新时期京剧老生行当的重要代表。
在艺术成就方面,孙岳曾获得“梅花奖”“文华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其主演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捉放曹》《桑园会》等剧目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他以“戏比天大”的艺术追求,一生恪守京剧传统,同时勇于创新,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岳主要师承关系表
师父姓名 | 流派 | 授戏与影响 | 艺术特点传承 |
---|---|---|---|
王少芳 | 谭派 | 启蒙老师,教授《捉放曹》《失街亭》等基础剧目,打下老生基本功。 | 严格规范基本功,注重唱念做打的统一,奠定传统表演根基。 |
谭富英 | 谭派 | 正式拜师,系统学习《定军山》《桑园会》《南天门》等剧目,传授谭派“声情并茂”的表演精髓。 | 掌握谭派“唱腔挺拔、身段利落、念白铿锵”的特点,强调“以情带声、真实自然”。 |
马连良(私淑) | 马派 | 观摩学习《赵氏孤儿》《甘露寺》等剧目,借鉴马派“潇洒飘逸”的表演风格。 | 融入马派“念白抑扬顿挫、身段灵活多变”的特点,丰富表演层次,增强人物感染力。 |
相关问答FAQs
Q1:孙岳的表演风格主要融合了哪些流派特点?
A1:孙岳的表演风格以谭派为基础,广泛吸收马派等其他流派之长,形成了“宗谭而不泥谭,融马而不失谭”的独特风格,具体而言,他保留了谭派唱腔的挺拔高亢、身段的利落规范,同时借鉴了马派表演的潇洒飘逸、念白的抑扬顿挫,使人物塑造既具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感,在《将相和》中,他通过谭派的刚劲与马派的潇洒相结合,将蔺相如的胸怀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现代戏《红灯记》中,他将传统程式与人物时代特征结合,探索了京剧现代化的路径。
Q2:孙岳在传承京剧艺术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
A2:孙岳对京剧艺术的传承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演艺术的传承,他通过主演《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捉放曹》等经典剧目,将谭派艺术的精髓呈现给观众,成为谭派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二是人才培养,他长期致力于京剧教学,培养出谭孝曾、张建国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将自己的艺术经验薪火相传;三是艺术创新,他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京剧现代化的路径,在现代戏创作中实现了传统程式与时代人物的有机统一,为京剧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