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国粹,其行当划分细致,表演体系博大精深,其中老生行当更是流派纷呈,各具特色,谈及老生流派,“马派”无疑是其中影响深远、风格独特的一支,而“马帅工”正是对马派表演艺术核心特质的精准概括——以“帅”为魂,工于形神,将老生的儒雅、潇洒与内在力量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马派的创立与“帅工”的渊源
马派创始人马连良(1901-1966),是20世纪京剧老生领域的革新大家,他幼年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先习武生,后改老生,师从孙菊仙、刘景然、萧长华等名宿,广泛吸收余叔岩、谭鑫培、贾洪林等流派的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与时代审美,逐步形成了“新马派”的艺术风格,所谓“帅工”,并非单纯指外在的“帅气”,而是马连良在唱、念、做、表各方面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综合体现,其核心在于“台风潇洒、表演细腻、唱腔流丽、念白考究”,将老生的“正气”“才气”“骨气”通过“帅”的审美形式呈现出来,达到“美与真”的统一。
马连良的“帅工”首先源于他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他塑造的角色,无论是忠臣义士、文人雅士还是市井奇人,都赋予其鲜明的个性气质与精神内核,再通过精湛的技艺外化为舞台形象,定军山》中的黄忠,他摒弃了传统老生“唱工戏”的刻板,以稳健的台风、利落的身段,展现老将“不服老”的豪迈与运筹帷幄的沉稳,既显“老当益壮”,更见“儒将风度”;《赵氏孤儿》中的程婴,他通过苍凉而富有韵味的念白与内敛的眼神,将“舍子救孤”的悲怆与隐忍诠释得入木三分,外在的“稳”与内在的“痛”形成张力,尽显“帅工”中“以形传神”的功力。
“马帅工”的艺术内涵与表现手法
马派的“帅工”是全方位的,渗透在表演的每一个细节中,具体可从唱、念、做、表四个维度解析:
(一)唱腔:流丽中见骨力,华丽中蕴沉雄
马连良的唱腔被称为“马调”,其特点是在继承谭派、余派的基础上,打破老生唱腔的“直腔直调”,追求“抑扬顿挫、跌宕有致”,他嗓音略带“沙音”,却“沙而不哑”,善于运用“擞音”“颤音”“滑音”等技巧,使唱腔既流畅华丽,又饱含情感张力,甘露寺》乔玄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他以京白与韵白结合,唱腔中融入“娃娃调”的明快,节奏张弛有度,字字清晰,句句传神,将乔玄的老练风趣与忠义品格通过“帅”的唱腔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唱腔不追求“高亢激越”,而是以“巧”取胜,如《捉放曹》陈宫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通过“放头收尾”的润腔,将陈宫从犹豫到悔恨的心理变化细腻传递,尽显“帅工”中“含蓄内敛”的美学追求。
(二)念白:抑扬顿挫如珠玉,京白韵白相得益彰
念白是马派“帅工”的重要载体,马连良主张“念白要如说家常,又要有音乐性”,他将京白的“口语化”与韵白的“韵律感”完美融合,形成了“脆、帅、甜、润”的独特风格,四进士》宋士杰的念白,大量运用京白,语速快而不乱,字字如珠,既展现了市井小民的精明干练,又通过语气的变化(如对顾读的嘲讽、对杨素贞的同情)凸显人物性格;而《借东风》诸葛亮的韵白,则字正腔圆,气度恢宏,通过“拖音”“顿挫”的处理,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与儒雅气质烘托出来,马连良的念白不仅讲究“声”,更注重“情”,他常说:“念白是给观众听的,要让每个字都送到观众耳朵里,心里去。”这种“以声塑形、以情带声”的理念,正是“帅工”中“雅俗共赏”的体现。
(三)做派:身段优美如行云,举手投足见功架
马派的做派以“潇洒大方、干净利落”著称,他讲究“做戏要生活化,但不能真生活”,将生活动作提炼为舞台程式,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具有形式美感,他的身段注重“圆”与“帅”,如《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拂尘”“整冠”,动作舒缓而富有韵律,尽显隐士风骨;《乌龙院》宋江的“抖袖”“捋髯”,通过细微的动作变化,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马连良尤其注重“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他的眼神运用更是“帅工”的点睛之笔:在《群英会》中饰鲁肃,眼神中透着憨厚与焦虑;在《打渔杀家》中饰萧恩,眼神中藏着愤懑与决绝,真正做到“眼为心之苗”,通过眼神传递人物内心世界,他的“髯口功”“水袖功”也堪称一绝,如《南阳关》伍云召的“甩髯”,既显武将的悲愤,又具舞蹈的美感,将“帅工”中的“技”与“艺”融为一体。
(四)表导演:整体和谐塑人物,台风稳健显气度
马连良不仅是表演艺术家,也是杰出的导演,他主张“一台戏的完整性”,要求每个角色、每个环节都服务于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在舞台上,他的台风稳健不飘,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如山立玉,如松含风”,即使不动也透着“帅”的气度,他善于通过“小动作”刻画人物性格,如《连营寨》刘备的“掩面而泣”,通过手指的微颤与肩头的轻抖,将“白帝城托孤”前的悲愤与无奈含蓄表达,避免了大哭大嚎的直白,更显“帅工”中“内敛深沉”的艺术境界,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演,正是马派“帅工”的最高追求。
马派“帅工”的传承与影响
马派自创立以来,便以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对京剧老生行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马连良的弟子及传人众多,如马长礼、冯志孝、张学津、李崇林等,他们在继承马派“帅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创新,使马派艺术薪火相传,马派经典剧目如《赵氏孤儿》《四进士》《甘露寺》《借东风》等仍是京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其中蕴含的“帅工”美学,已成为京剧老生表演的重要范式。
马派的“帅工”不仅是一种表演风格,更是一种艺术理念——它要求演员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人物内心的真实,将技艺与情感、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正如马连良所言:“演戏要‘心里有’,才能‘身上有’;‘身上有’,才能‘观众有’。”这种“以情带艺、艺为情用”的创作思想,正是“马帅工”的灵魂所在,也是其历经百年仍具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马派与其他老生流派风格对比
为更直观体现马派“帅工”的独特性,以下通过表格对比马派与余叔岩、言菊朋、周信芳(麒派)三大老生流派的艺术特点:
流派 | 代表人物 | 艺术特点 | 代表剧目 | 风格关键词 |
---|---|---|---|---|
马派 | 马连良 | 唱腔流丽华丽,念白京白韵白结合,做派潇洒大方,台风稳健 | 《甘露寺》《借东风》《四进士》 | 帅、巧、雅、媚 |
余派 | 余叔岩 | 唱腔“脑后音”突出,苍劲挺拔,念白刚柔并济,做派沉稳内敛 | 《定军山》《捉放曹》《搜狐救孤》 | 厚、劲、简、准 |
言派 | 言菊朋 | 唱腔“脑后音”“擞音”丰富,婉转曲折,念白抑扬顿挫,做派冷峻 | 《卧龙吊孝》《让徐州》《镇潭州》 | 奇、巧、峭、深 |
麒派 | 周信芳 | 唱腔苍凉悲壮,念白“沙哑带炸”,做派夸张豪放,台风火爆 | 《徐策跑城》《乌龙院》《萧何月下追韩信》 | 厚、劲、猛、俗 |
相关问答FAQs
Q1:马派的“帅工”与“流派”是什么关系?是否“帅工”就是马派的全部?
A1:“帅工”是马派表演艺术的核心特质与审美标识,但并非马派的全部,马派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除“帅工”外,还包含对传统剧目的改编(如将《定军山》从“唱工戏”发展为“唱做并重”)、对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的革新(如创造“马派髯口”“马派蟒袍”等),可以说,“帅工”是马派的“形”,而“革新精神”“人物塑造”是马派的“魂”,二者共同构成了马派艺术的完整内涵。
Q2:学习马派“帅工”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初学者应如何入门?
A2:学习马派“帅工”需把握三个核心:一是“形神兼备”,既要模仿马派的外在身段、唱腔,更要理解人物内心,做到“由形入神”;二是“分寸感”,马派表演讲究“过犹不及”,无论是唱念的节奏,还是做派的幅度,都需精准控制,避免“过火”或“不足”;三是“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如嗓音、身形)进行适度调整,而非简单模仿,初学者建议从马派念白(如《四进士》宋士杰京白)和身段(如《借东风》诸葛亮拂尘动作)入手,先掌握“帅”的韵律感,再逐步学习唱腔与剧目,切忌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