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商丘豫剧名家高玉英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

商丘,这座位于豫东平原的古城,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豫剧艺术的一方沃土,豫东调的激昂高亢与婉转悠扬交织,孕育了一代代戏曲名家,而高玉英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承者与推动者之一,她以毕生心血扎根于商丘豫剧的土壤,用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情感,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商丘豫剧高玉英

高玉英的艺术生涯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自幼受商丘当地戏曲氛围熏陶,12岁考入商丘地区戏曲学校,主攻闺门旦、青衣,在校期间,她师从豫东调名家桑振君、唐喜成等,系统学习了豫剧的传统表演程式,尤其注重对豫东调“腔高板急、声音嘹亮”特点的把握,她深知,豫东调的精髓在于“唱中有情、情中有韵”,因此在练功时从不满足于单纯的技巧模仿,而是反复揣摩人物内心,将唱腔与情感深度融合,毕业后,她进入商丘市豫剧团,从跑龙套到主演,凭借《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剧目中的出色表现,逐渐成为剧团的核心骨干,形成了自己“刚柔并济、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高玉英对豫东调的唱腔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她既保留了传统豫东调“大滑大跳、酣畅淋漓”的特点,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润腔技巧,使唱腔更具表现力,例如在《秦香莲》中,她通过“哭板”的层层递进,将秦香莲的悲愤与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高音处如裂帛般撕心裂肺,低吟处又似细雨般缠绵悱恻,让观众在声腔的起伏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而在《桃花庵》中,她则通过婉转的“慢板”和轻快的“二八板”,展现了陈妙常从青涩少女到成熟女性的心路历程,细腻的眼神与身段配合唱腔,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她的表演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先后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中国豫节百名优秀演员”等多项荣誉。

作为商丘豫剧的领军人物,高玉英始终将传承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她深知,豫剧艺术的延续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培养,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主动承担起剧团青年演员的教学工作,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整理成系统的教案,从发声技巧到表演细节,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在她的培养下,商丘市豫剧团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如张艳丽、李娜等,她们在继承高玉英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时代审美,成为商丘豫剧的新生力量,她还积极参与“豫剧进校园”“非遗文化进社区”等活动,通过讲座、展演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豫剧,为了更好地保存豫东调的传统剧目,她带领团队整理复排了《三上轿》《困乌龙》等濒临失传的经典剧目,并对其进行适当改编,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

商丘豫剧高玉英

高玉英对商丘豫剧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和人才培养上,更在于她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坚守,商丘作为豫东调的发源地之一,其豫剧艺术带有鲜明的地域烙印——既有中原文化的厚重质朴,又有水乡文化的灵动婉约,高玉英在创作中,始终注重挖掘商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古城风貌、民间传说等融入剧目创作,例如她主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剧《商祖伊尹》,便以商丘历史上的名人伊尹为题材,通过豫剧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这位政治家的传奇人生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该剧不仅成为商丘的文化名片,还赴京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让更多人通过豫剧了解了商丘的历史文化。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高玉英的艺术成就与商丘豫剧的传承脉络,以下表格梳理了她的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

剧目名称 饰演角色 艺术特色 社会影响
《花木兰》 花木兰 融合豫东调高亢与花旦英气,展现巾帼英雄的豪迈与柔情 成为商丘市豫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巡演百余场
《秦香莲》 秦香莲 “哭板”情感层层递进,唱腔与表演高度统一 获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被誉为“豫东调悲情戏典范”
《商祖伊尹》 伊尹(中年) 唱腔沉稳大气,表演融入历史人物厚重感 入选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推动地方文化传承
《桃花庵》 陈妙常 婉转“慢板”展现少女情愫,轻快“二八板”表现中年沧桑 成为青年演员教学范本,广泛流传于豫东地区

年逾七旬的高玉英虽已逐渐淡出舞台,但她对豫剧的热爱从未减退,她依然坚持参与青年演员的指导工作,关注商丘豫剧的发展动态,她说:“豫剧是咱商丘人的根,只要我还能开口,就要为这棵‘老树’浇水施肥,让它长出新的枝芽。”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让商丘豫剧在高玉英等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下,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商丘豫剧高玉英

相关问答FAQs

Q1:高玉英的唱腔与豫剧其他流派(如常派、陈派)有何显著区别?
A:高玉英的唱腔属于豫东调风格,与常派(常香玉,豫西调)、陈派(陈素真,祥符调)有显著区别,豫东调以“腔高板急、声音嘹亮”为特点,高玉英的唱腔在此基础上更突出“刚柔并济”,既有高亢激越的“大本腔”,又有细腻婉转的“二本腔”,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浓烈;而常派唱腔浑厚深沉,注重“豫西调”的悲情韵味;陈派则以“闺门旦”见长,唱腔婉约细腻,表演典雅含蓄,高玉英的豫东调更贴近商丘地方方言的韵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Q2:商丘豫剧在当代面临哪些挑战?高玉英为应对这些挑战做了哪些努力?
A:商丘豫剧在当代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年轻观众流失、传统剧目创新不足、传承人才断层等,为应对这些挑战,高玉英做了多方面努力:一是推动剧目创新,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元素和时代主题,如《商祖伊尹》;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师带徒”形式培养青年演员,并参与“豫剧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观众;三是整理复排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如《三上轿》《困乌龙》等,建立豫东调剧目档案;四是利用新媒体传播,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大豫剧影响力,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