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作为福建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其戏曲文化底蕴深厚,尤以莆仙戏最为著名,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千百年来,戏曲艺术在莆田民间扎根生长,孕育出众多专业与民间剧团,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元的戏曲生态,这些剧团不仅承载着传统艺术的传承使命,更通过创新演绎让古老戏曲焕发新生,成为莆田文化的重要载体。
莆田戏曲剧团的分布以莆仙戏为主体,涵盖专业院团、区县剧团、民营剧团及校园剧团等多个层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承体系,专业院团中,莆田市莆仙戏剧院是龙头力量,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莆田县莆仙戏剧团,2000年升格为市级剧院,现有演职人员近百人,长期致力于经典剧目的整理与创新,如《目连救母》《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剧目,既保留了传统科介的精髓,又融入现代表演手法,多次赴国内外展演,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仙游县鲤声剧团则是另一重要力量,成立于1952年,以新编历史剧见长,其代表作《团圆之后》《新亭泪》曾分别获全国戏曲剧本奖和文华大奖,演员行当齐全,表演古朴典雅,被誉为“莆仙戏的活化石”。
在区县基层剧团方面,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剧团、城厢区莆仙戏剧团、涵江区莆仙戏剧团、秀屿区莆仙戏剧团等,均成立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主要承担基层文化服务任务,这些剧团扎根乡土,擅长演绎民间故事和地方传说,如荔城区剧团的《叶李娘》《海神妈祖》,结合莆田妈祖文化特色,唱腔高亢激昂,深受群众喜爱;城厢区剧团的《江上行》《梅妃传》,则以细腻的表演和精致的舞美,展现莆田历史人物的风采,民营剧团作为戏曲生态的重要补充,数量众多,演出灵活,如莆田市青年莆仙戏剧团、仙游县艺风莆仙戏剧团等,多活跃于乡村庙会、节庆活动,剧目以传统戏、连台本戏为主,如《狸猫换太子》《白蛇传》等,满足了基层群众的观演需求。
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承意识的增强,校园剧团和业余剧团也逐渐兴起,莆田市艺术学校实验剧团依托专业院校资源,培养青年演员,排演《青春戏韵》《木兰从军》等青春版剧目,吸引年轻观众;莆田学院、莆田第一中学等学校的戏曲社团,通过兴趣培养和校园演出,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并爱上莆仙戏,莆田还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各剧团定期开展公益演出和培训,扩大了戏曲艺术的受众面。
为更直观展示莆田主要戏曲剧团的基本情况,特整理如下表格:
剧团名称 | 成立时间 | 剧种 | 代表剧目 | 艺术特色 | 备注 |
---|---|---|---|---|---|
莆田市莆仙戏剧院 | 1952年(前身为莆田县莆仙戏剧团) | 莆仙戏 | 《目连救母》《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 | 保留宋元南戏表演程式,科介细腻,唱腔“兴化调” | 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 |
仙游县鲤声剧团 | 1952年 | 莆仙戏 | 《团圆之后》《新亭泪》《叶公好龙》 | 新编历史剧见长,表演古朴,获文华大奖 | 全国先进基层文艺院团 |
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剧团 | 1985年 | 莆仙戏 | 《叶李娘》《海神妈祖》《阿旺娶亲》 | 融合民间信仰,唱腔高亢,贴近群众服务基层 | 年均演出超150场 |
莆田市城厢区莆仙戏剧团 | 1990年 | 莆仙戏 | 《江上行》《梅妃传》《狸猫换太子》 | 行当齐全,武戏功底扎实,注重传统传承 | 承担非遗传承任务 |
涵江区莆仙戏剧团 | 1988年 | 莆仙戏 | 《白蛇传》《穆桂英挂帅》《阿妹告状》 | 传统剧目与现代戏并重,舞美创新 | 参与市级重大文化活动 |
秀屿区莆仙戏剧团 | 2002年 | 莆仙戏 | 《阿姑泉》《妈祖传奇》《海瑞罢官》 | 结合海洋文化,服装道具富有地方特色 | 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
莆田市青年莆仙戏剧团 | 2015年 | 莆仙戏 | 《魂牵木兰陂》《青春戏韵》《小戏三集》 | 青年演员为主,表演形式创新,市场化运作 | 民营剧团,年均演出200余场 |
莆田市艺术学校实验剧团 | 2010年 | 莆仙戏 | 《木兰从军》《拜月记》《青春版目连》 | 青春化演绎,注重青年演员培养 | 校园剧团,代表莆田参加省级比赛 |
莆田戏曲剧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民间的热爱,近年来,莆田市出台多项政策,加大对戏曲剧团的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专业剧场排练场地,举办“莆仙戏展演周”“戏剧节”等活动,为剧团提供展示平台,民间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票友社、戏迷俱乐部也遍布城乡,形成了“专业带业余、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莆田戏曲剧团正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无论是专业院团的精品创作,还是民营剧团的基层服务,亦或是校园剧团的青春活力,都在为莆仙戏这一古老艺术的延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戏曲之乡”的美名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问:莆仙戏作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有哪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答:莆仙戏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演程式,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戏的古朴科介,如“傀儡介”(模拟木偶动作)、“跳加官”(传统吉祥仪式)、“牵船”(虚拟划船表演)等,动作细腻传神,富有仪式感;二是音乐唱腔,以“兴化调”为主,分“本地腔”“江波腔”“阳歌腔”等,伴奏乐器以“梆笛”为主,辅以“大鼓”“小锣”,唱腔高亢婉转,兼具南戏的婉约与地方戏曲的豪放;三是服饰道具,传统戏服纹样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头饰“额子”“凤冠”等制作精良,道具“扇子”“手帕”的运用也独具特色,如用“折扇”表现人物内心情绪,用“手帕”模拟书信、物品等,形成了“以简驭繁”的舞台美学。
问:普通观众如何通过观看莆田戏曲剧团演出深入了解莆仙戏文化?
答:普通观众可通过以下方式深入了解莆仙戏文化:关注经典剧目,如《目连救母》(探讨宗教与伦理)、《春草闯堂》(歌颂底层智慧)、《团圆之后》(揭示封建礼教矛盾)等,这些剧目不仅剧情精彩,更蕴含莆田的历史故事与人文精神;留意表演细节,观察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如旦角的“碎步”、生角的“髯口功”)、唱腔的“抑扬顿挫”,以及服饰道具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喜庆、黑色代表刚直);参与互动活动,部分剧团会在演出后举办“后台探班”“演员见面会”,或开展“非遗体验课”,教观众学唱简单唱腔、尝试戏曲妆容,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结合文化背景,了解莆仙戏与莆田民俗(如妈祖祭典、元宵游神)的关联,理解戏曲在民间生活中的角色,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其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