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经典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为何能挂帅展现巾帼英雄本色?

豫剧《穆桂英挂帅》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经典剧目,以北宋时期杨家将的故事为背景,塑造了穆桂英这位智勇双全、深明大义的女帅形象,成为豫剧艺术乃至中国戏曲中“巾帼英雄”的典范,该剧由豫剧大师常香玉于20世纪50年代改编并主演,在传统戏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使其既保留了戏曲的程式化美感,又凸显了人物的家国情怀,至今仍是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代表作。

戏曲豫剧穆挂英挂帅

剧情与人物:从“红妆少妇”到“挂帅元戎”

《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始于宋辽交兵、边关告急的危急时刻,杨家将三代忠良,多数将士战死沙场,其夫杨宗保亦在征辽中殉国,年迈的佘太君心系家国,深知朝中无能将可用,遂派杨文广(杨宗保之子)进京比武,试探朝廷是否有抗辽决心,比武场上,杨文广连胜辽将,却被奸臣王强陷害,诬其“欺君”,此时隐居多年的穆桂英,因对朝廷昏庸不满、对夫君阵亡心灰意冷,本不愿再涉朝堂,但当她看到佘太君以“杨家将满门忠烈,岂能坐视国家危亡”相劝,杨文广母子以“保家卫国”恳求,加之听闻辽军即将大举入侵、百姓流离失所,穆桂英内心的忠义之火被点燃,她最终放下个人伤痛,重新披挂上阵,挂帅出征,以“穆柯寨”的智谋和“天门阵”的武艺,大败辽军,凯旋而归。

剧中,穆桂英的形象经历了从“犹豫”到“坚定”的转变:起初她有对朝廷的不信任(“想当年我穆桂英山寨称雄,恨只恨宋王爷昏庸不明”),有对丈夫的思念(“宗保夫与我情义重,沙场捐躯一命终”),更有对年幼儿子的牵挂(“文广儿年纪小,怎能离娘怀”),但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压倒个人情感时,她毅然以“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豪迈宣言,展现了超越性别的担当,佘太君则是“忠义”的化身,她不仅是家族长辈,更是精神的传承者,以“杨家将的骨头不能软”激励穆桂英,使“挂帅”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精神的回归。

艺术特色:豫剧程式与英雄气韵的融合

作为豫剧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充分展现了豫剧“唱、念、做、打”的综合魅力,尤其以“文戏武唱”的风格见长。

唱腔:激越与深沉的交织

豫剧唱腔以“高亢激越、刚健豪迈”著称,穆桂英的唱段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经典唱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以豫东调为基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穆桂英又出征……”开头的“三声炮”以梆子板的密集节奏模拟战鼓,烘托出出征前的紧张气氛;中段“想当年”转豫西调,旋律低回婉转,唱出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慨,形成“武戏文唱”的层次感,常香玉在演唱中融入“胸膛音”和“擞音”,使声音既有金属般的穿透力,又饱含情感的温度,将穆桂英的豪迈与柔情完美融合。

戏曲豫剧穆挂英挂帅

表演:刀马旦的“形神兼备”

穆桂英的行当为“刀马旦”,要求演员既要有旦角的柔美,又要有武将的英气,剧中,穆桂英的“扎靠”(铠甲)、“翎子”(雉鸡翎)、“帅旗”等扮相,威严中透着灵动,点将”一场,她缓步走上将台,眼神从凝重到坚定,配合“云手”“踏步”等身段,展现出元帅的威仪;“趟马”(模拟骑马动作)中,通过“圆场”“翻身”等技巧,结合马鞭的挥舞,生动表现行军的急促与战场上的驰骋,武打场面则借鉴了京剧的“开打”程式,但融入豫剧“粗犷火爆”的特点,如“大破天门阵”中,穆桂英手持“红缨枪”,与辽将交锋时动作干净利落,枪花翻飞,既展现武艺高强,又凸显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音乐与舞美:烘托英雄氛围的“写意”表达

豫剧乐队以板胡、梆子为主奏乐器,梆子的“哒哒”声如同心跳,贯穿全剧,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场氛围,舞美上则采用传统戏曲的“写意”手法,如“帅帐”仅以一桌二椅象征,“战场”以旗幡、烟雾配合演员的表演,留出大量空间供演员展示身段,这种“以虚代实”的处理,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情感与行动上,强化了“人”在戏剧中的核心地位。

文化意义:巾帼精神的永恒回响

《穆桂英挂帅》超越了传统“才子佳人”的戏曲范畴,塑造了中国戏曲史上少有的“女帅”形象,其意义远不止于艺术成就,从文化内涵看,它传递了“家国同构”的价值观:穆桂英的“挂帅”不仅是为杨家“雪耻”,更是为保百姓“安康”,将家族荣誉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从女性意识看,穆桂英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女性“闺门旦”“青衣”的柔弱形象,以“武将”“统帅”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勇气与力量,成为“巾帼不让须眉”的文化符号,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责任与担当始终是人格的底色。

该剧自1959年由常香玉主演的电影版上映后,迅速风靡全国,不仅让豫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更让“穆桂英挂帅”的故事深入人心,此后,豫剧各流派争相演绎,甚至被移植到京剧、越剧等剧种,成为跨地域、跨时代的经典,从舞台到银幕,从戏曲到影视,穆桂英的形象始终鲜活,正是因为她身上那种“忠义、勇毅、担当”的精神,契合了不同时代人们对英雄的向往与追求。

戏曲豫剧穆挂英挂帅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从“不愿挂帅”到“主动请缨”,这一转变过程反映了哪些深层主题?
解答:穆桂英的转变并非偶然,其背后蕴含多重主题,首先是“家国情怀对个人情感的超越”:她因杨宗保阵亡、朝廷昏庸而心灰意冷,但当佘太君以“杨家将满门忠烈,岂能坐视国家危亡”相劝,她意识到“忠义”不仅是家族传统,更是对天下苍生的责任,从而放下个人伤痛,其次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多被局限于家庭角色,但穆桂英通过挂帅出征,主动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展现了女性在关键时刻的智慧与担当,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最后是“责任与传承的精神”:杨家将的“精忠报国”在她身上得以延续,她的转变是对家族精神的继承,也是对时代使命的回应。

问题2:豫剧《穆桂英挂帅》的舞台表演中,“刀马旦”行当有哪些独特的艺术技巧?这些技巧如何塑造穆桂英的英雄形象?
解答:“刀马旦”是戏曲中兼具旦角柔美与武将英气的行当,其独特技巧在剧中充分展现:一是“翎子功”,穆桂英头戴雉鸡翎,通过头颈带动翎子左右摆动、旋转或静止,既能表现人物愤怒时的激动(如听到奸臣陷害时翎子颤抖),也能展现指挥若定的沉稳(如点将时翎子高扬);二是“靠功”,“靠”是铠甲,演员需通过挺胸、收腹等动作保持“扎靠”后的挺拔姿态,配合“圆场”“翻身”等身段,展现元帅的威仪;三是“趟马”,通过模拟骑马的动作(如勒马、扬鞭、策马奔腾),结合“蹦子”“摔叉”等技巧,生动表现行军的急促与战场上的驰骋,这些技巧不仅强化了武戏的观赏性,更从“形”到“神”塑造了穆桂英“英姿飒爽、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