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润德,当代京剧界颇具影响力的谭派老生表演艺术家与教育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其父萧长华是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京剧教育家,曾任中国戏曲学校(现中国戏曲学院)副校长,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贡献卓著,自幼浸润于京剧艺术氛围,萧润德耳濡目染,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戏德与艺术理念,更在老生表演领域展现出独特天赋,最终成为谭派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与推动者。
萧润德的京剧艺术之路,始于家庭的严格启蒙,萧长华对儿子的教育既重技艺更重品格,常常告诫他“学戏先学人,演戏先演心”,在父亲的指导下,萧润德从京剧的基本功——唱、念、做、打入手,尤其注重念白的训练,萧长华认为“念白是演员的出口语,字不正则腔不圆”,要求他每个字的发音、气口、情感都要精准到位,这段童子功的积累,为萧润日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基础,1950年,年仅13岁的萧润德正式拜入谭派大家谭富英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谭富英是“四大须生”之一,谭派老生的代表人物,其表演风格以“甜、亮、脆、润”著称,唱腔潇洒飘逸,念白铿锵有力,身段沉稳大方,萧润德跟随谭富英学习八年,系统继承了《定军山》《阳平关》《捉放曹》《空城计》等谭派经典剧目,深得谭派“脑后音”“擞音”“气口”等核心技巧的真传,谭富英曾评价他“聪慧好学,既能宗谭,又有己思”,鼓励他在继承中融入自己的理解。
1961年,萧润德加入中国京剧院(现中国国家京剧院),成为剧院的骨干老生演员,在中国京剧院的舞台上,他不仅演绎传统谭派剧目,还积极探索新编历史戏与现代戏的创作,拓展了老生表演的艺术边界,他主演的《杨门女将》(饰寇准)、《野猪林》(饰林冲)、《平原作战》(饰李胜)等剧目,既保留了传统京剧的韵味,又融入了对现代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画,形成了“稳、准、狠、情”的表演特色,他在《定军山》中饰演的黄忠,年逾古稀却宝刀不老,通过“刀花”“亮相”等动作,将老将的豪迈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1970年代,萧润德随中国京剧院多次出访欧美、亚洲各国,演出《三岔口》《拾玉镯》等剧目,向世界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被誉为“文化使者”。
除了表演成就,萧润德在京剧教育领域的贡献同样斐然,1985年,他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担任老生表演专业教授,将自己的艺术经验倾囊相授,在教学理念上,他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注重“戏德教育”,要求学生尊重传统、敬畏舞台;提倡“演人物而非演行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内心,他培养的学生李崇林、张建国、杜镇杰等,如今已成为京剧界的中坚力量,其中张建国更是当代谭派老生的代表人物之一,萧润德还参与了京剧音配像工程,为谭富英的经典剧目《捉放曹》《乌龙院》等录制配像,为谭派艺术的保存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整理出版《谭派老生表演艺术浅谈》等著作,系统梳理了谭派艺术的表演体系,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萧润德的艺术生涯,始终贯穿着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探索,他常说:“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没有根的树长不活,没有魂的人立不住。”在表演中,他严格遵循谭派的规范,同时又根据时代审美对唱腔、身段进行适度调整,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的生机,他在《空城计》中饰演诸葛亮,保留了谭派“西皮慢板”的醇厚唱腔,但在“摆亮相”的身段上融入了更细腻的眼神表达,使诸葛亮的“空城计”多了一份从容与智慧,而非单纯的“装傻”,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让他的表演既有传统的厚度,又有时代的温度。
年逾八旬的萧润德仍活跃在京剧舞台与教学一线,他不仅登台演出,还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社区讲座等活动,向年轻一代普及京剧知识,他常说:“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京剧艺术,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从舞台上的“谭派名角”到讲台上的“京剧园丁”,萧润德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坚守,为京剧艺术的延续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润德艺术生涯重要节点表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
1937年 | 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 | 父亲萧长华(著名丑角),母亲京剧演员 |
1950年 | 拜谭富英为师 | 系统学习谭派老生表演艺术,历时八年 |
1961年 | 加入中国京剧院 | 成为骨干演员,主演多部传统戏与新编戏 |
1973年 | 随中国京剧院出访日本 | 演出《定军山》引起轰动,推动京剧国际传播 |
1985年 | 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 | 从事老生表演教学,培养李崇林、张建国等学生 |
1990年 |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 表彰其在京剧艺术领域的突出贡献 |
2005年 | 参与京剧音配像工程 | 为谭富英经典剧目录制配像,保存谭派艺术 |
2010年 | 出版《谭派老生表演艺术浅谈》 | 系统梳理谭派表演体系,为后学者提供理论指导 |
相关问答FAQs
Q1:萧润德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哪些影响?
A1:萧润德的艺术风格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家庭熏陶,其父萧长华作为著名丑角与教育家,不仅传授了他京剧基本功,更塑造了他“戏德为先”的艺术理念;二是师承谭富英,他系统继承了谭派“甜、亮、脆、润”的唱腔风格、“潇洒飘逸”的表演神韵及“字正腔圆”的念白技巧,他在长期实践中融合自身对人物的理解与武生功底,形成了“稳、准、狠、情”的独特风格,既有谭派的正统,又有个人化的表达。
Q2:萧润德在京剧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贡献?
A2:萧润德的京剧传承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育人,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数十年,培养李崇林、张建国等一批优秀京剧人才,其中多人已成为当代京剧界中坚力量;二是艺术整理,参与京剧音配像工程,为谭富英经典剧目录制配像,整理出版《谭派老生表演艺术浅谈》等著作,系统保存与传播谭派艺术;三是普及推广,通过进校园、社区讲座、舞台演出等形式,积极向大众普及京剧知识,推动京剧艺术走进现代生活,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